“嗯,我好像挺幸福的”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爲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                              ——M·斯科特·派克

你的原生家庭幸福嗎?

我突然覺得,原來我很幸福。


刷到一個短視頻,大概就是說,作者她好羨慕她男朋友的家庭氛圍,沒有陰陽怪氣,沒有冷暴力,沒有否定和指責。

她感覺在充滿愛和尊重的家庭長大的孩子,身上真的會充滿自信溫柔。

我看着這個視頻,一臉耐心地翻看了評論區,一條又一條的評論。

突然想起來了那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隨即,我在網上搜到了一個相關話題,那就是“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十個表現”。

這十條表現分別爲:

①情緒不穩定

通常在父母地暴力情緒中長大的人,會經歷比較多的負面情緒,且很難平靜下來。情緒隨機爆發,難以控制。

②付出型人格

從未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會試圖通過滋養別人的方式,來彌補曾經的遺憾,所以會過度的爲別人付出,而把自己搞得很累。

③自我評價低

經常受到父母批評和貶低的孩子,長大後容易變得敏感、悲觀、不自信,對自我評價較低,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④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

小時候不被父母關注,或者每次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父母總說你不懂事。時間久了,孩子就不願意給父母表達自己,習慣了小心翼翼,壓抑自己,什麼事都憋在心裏。

⑤有攻擊性

被父母暴力傷害過的人,易躁易怒,有時候會表現出對他人的敵意。

⑥幾乎沒什麼朋友

小時候受到情感傷害的人,往往缺少社交能力技巧或不敢、不喜歡社交。總是把自己孤立於他人之外,身邊幾乎沒有什麼朋友。更本質的原因,是你受過傷害,不願意把心打開。

⑦出現想逃離的想法

受到父母情感傷害的人,時常感到很無助,甚至出現想逃離父母,逃離生活的想法。

⑧討好型人格、渴望認可

從小就習慣討好父母,看父母臉色的人,長大後也會習慣於用討好、取悅別人的方式,換取和平。並且非常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渴望得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可。

⑨悲觀厭世

從小就被父母貶低諷刺的孩子,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好,變得非常悲觀敏感,不相信人生的美好。經常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思,遇到困難的時候覺得自己要是死了多好。

⑩有負罪感

父母常對孩子說的“我都是爲你好”、“我真是白養你了“之類的道德綁架的話,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深深的負罪感,覺得因爲自己的原因讓身邊的人過得很辛苦。

我認真看了這十條表現,我突然覺得,我原來是多麼幸福啊。

這十條表現,我一條都沒有中。

雖然我的家庭並不怎麼富裕,沒有多少錢,但是卻有着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爸爸媽媽從來不會否定指責我幹啥事情,反而無條件支持,我想幹嘛就幹嘛,想去哪就去哪。

看網上那些父母打着爲孩子好說出的一些話,爸爸媽媽也從未對我說過。他們不會干涉我做的大部分選擇及決定,反而他們有事情還會主動找我商量,讓我幫他們出謀劃策。我也漸漸變成家裏的小大人了。

我喜歡和爸爸媽媽聚在一起說說話,嘮嘮嗑。我可以開心地給他們講述我在家外面遇到的有趣的好玩的事情,爸爸媽媽也給我講一些家長裏短,當然也能和他們探討人生。

記得有些時候媽媽對於某個話題的思想看法和我們不一樣,爸爸就會和我一塊反駁媽媽思想老舊了。我感覺爸爸的思想比較開明一些,感覺爸爸的一些三觀看法和我是有相似之處的。

我還喜歡喫爸爸媽媽做的好喫的,喜歡和媽媽研究怎麼做一些甜品糕點。我媽的手可巧,經常給我們做一些好喫的麪食和甜品。正好我也喜歡,喜歡喫,也喜歡親自制作。這不,我前幾天剛在網上花了幾百塊錢買了一堆烘焙材料。寫這篇文章前,媽媽還在我的臥室裏和我一起看怎麼製作雪花酥、奶棗、沙琪瑪的視頻了呢。

大概就是我的爸爸媽媽,既能做我的爸爸媽媽,也能做我的朋友吧。

我們家不存在什麼怕爸爸還是怕媽媽,一切都很平和。爸爸媽媽的性格也很溫和的那種,思想也並不老舊,總體上說還是不錯的吧。

當然我們家裏還有一個正在上初三的弟弟,弟弟和我的關係可好。我們倆經常喫着飯說個不停,一直說,一直說,還因此時不時被爸爸小兇一頓,哈哈哈哈。感覺最近幾年,弟弟也變得懂事了不少,貌似有點當哥哥的樣子寵我了呢。

曾經和小男孩探討過原生家庭這個話題,記得他說過,他感覺我們倆的家庭氛圍都挺不錯的。他還說好想把我領回家,他感覺他媽媽一定很喜歡我的性格啥的。

剛認識他那會,我就感覺他的家庭氛圍肯定很和諧的那種。看我的小男孩,多麼溫柔可愛啊。而且我們能清晰地感知到彼此的三觀很契合的那種,這個點真的很棒哇!嘿嘿,感謝彼此的爸爸媽媽並沒有把我們教的很差,反而都是溫柔可愛自信的人吶。

我也見過那種原生家庭不好的人,甚至我有這種朋友。我能清晰地感知到他們身上有的那種影響,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這種影響或多或少都會存在,或者在某個瞬間表現出來。

當然,不管經歷了多少原生家庭的傷害,都不是我們的錯。我們已經做了當時所能做的一切,已經做得足夠好了。那就不妨學着放下過去,專注現在和未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