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兒時有滋有味的年

時光飛逝,一晃就到了農曆新年邊上了。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對過年似乎都很淡然了,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老年人,甚至還有些嘆息這飛逝太快的時光。但是,到了這年邊上,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戶戶掛滿了醃製的臘貨,商場裏面紅紅的春聯和燈籠,還有商家打折促銷聲此起彼伏。這聽覺、視覺的反覆衝擊還真是勾起了我兒時過年的那些歷歷往事。

    中秋過後就盼年

    我的兒時是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那個年代,物質十分匱乏,羣衆生活比較艱苦,在農村,人們還經常喫不飽肚子。但是,每逢過年,家家戶戶會傾其所有的所有,總是讓那個年過得熱熱鬧鬧的。特別是懵懂天真的少年,早就奢望着那個年,社會上就有了“小孩望過年"這麼一說。身爲人父人母的大人到了年底就有了壓力,爲了自家的孩子能過上個好年,總是千方百計要多弄點錢,總是要多置辦些年貨。

我兒時盼望過年,大約是從過完中秋節就開始了,菜飯藕飯喫着喫着,心裏就發嘈了,就想着要喫好的東西了,也就掰着指頭盼望過年了。

      剛進入冬天,看見父親利用出工間隙挖些大樹蔸回來時,就會跑上去問,“這是過年燒的吧",父親回了一下“是的“,這都是一陣歡喜。隊上分回一些糯谷,那更是暗生喜悅,認定這是過年打糯米粑粑用的了,問都不用問了。

    離過年越近顯得日了還越長了,一天一天望不到黑,一門心思盼望日子快一點過,夜裏還會經常在夢中喫着滿桌子喫不完的美食,口水滿嘴外溢,幸福滿留心間,早上醒來枕頭都會流溼了一大片。

      忙年也是不輕閒

      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其實,在我的家鄉湖南北部農村,過了“冬至"節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一般農戶就開始宰殺年豬,醃製臘肉。因爲一年中到冬至這時節,氣溫也到了相對最低的階段,醃製的臘肉風味才最好。

    那時農村生活很困難,一個生產隊三十來個戶"冬至"能殺個年豬的就那麼三五個戶。我們家是隊裏的困難戶,我兒時家裏好像從未殺過年豬。有時家裏也會到殺年豬的戶中買點豬肉,醃上兩三塊臘肉,多數年份我們家裏沒有醃過臘肉。

    我那時候到了冬天,就到湖邊上的溝渠或蕩兒裏的水草叢中用推槓子撈魚蝦,有時會撈上個把二個半斤八兩的大鯽魚,我母親總是把這些大鯽魚用鹽好曬乾,說是留着過年時喫,我們家這也算是在開始置辦年貨了。慢慢的積攢,有得半月之餘,我們家門前也就曬上了一竹竿大小不等的臘魚,望着這些的臘魚心中的年味也在漸漸地濃起來了。

    記得我們家真正忙年每年是從臘月十七十八左右開始的,我母親放假可以不出集體工了,這忙年陣式也就拉開了。

      先是利用睛好天氣洗呀、曬呀。喲,洗那幾牀紋帳還蠻費力的,我母親提水,我在腳盆裏踩,第一遍第二遍都是流出的醬油一樣的黑水,三遍五遍流出的水是清水了,這纔拿到堤坡野草厚一點的地方曬着。

      洗完了該洗的,那就要做粑粑了,我家分到的糯谷不多,做的糯米餈粑就少。爲了春耕時節有喫的東西,我家就會在房前屋後種一些高梁,用高梁做粑粑就難多了,先天要用冷水把高梁米泡發,再用石磨子磨漿。我那時推石磨真的推傷了神,十多歲的年紀一推就是一整天,推得磨轉頭也轉的,有時我大妹也來搭把手,二個人一起推,母親就專門喂磨,把高粱帶點水放入石磨心。石磨磨好的高梁漿還要用白土布包好,然後放在乾草木灰中把高梁漿吸得六成幹備用。

    那時做年粑一般選在夜裏,父親會叫上幾個鄰居,上半夜先做高梁粑粑,下半夜再做糯米粑粑,因爲,過了半夜來白喫糯米飯的人會少一些。

      緊接着還要攮豆煎子、打幹子(做豆腐)、熬糖、打米豆腐,這些我母親都會做的,不需要請任何師傅指導。還要炒沙碗豆、炒蔭米子炮兒、炒芝麻黃豆等,這些的炒貨,有的是過年直接喫或待客用,有些是切糖是用的。

    到了臘月二十三,還要打堂渣灰、祭竈神。說是打掃了屋裏所有的灰塵, 冼去了牆上面各路神仙一年畫上的不好的東西,好過個清清靜靜的年。祭竈神是求竈神爺來年多給家裏多帶來一些好喫的東西。

      哦,前一陣子沒請裁縫師傅做新衣的,這得抓緊時間去請,不然過年會沒新衣服穿了。年景好,我母親會讓裁縫師傅給我們做新棉衣過年穿,年景不好,就每人做一件罩衣罩在舊棉襖上。

      到了二十六七,父母要把自家菜園裏的菜挑到保河堤集鎮上去買,回來會帶一些鐵鍋、碗、盆等一些日雜用品,也會給我們買些發餅之類喫的東西。

      到了臘月二十九,這一清早父母就會帶上所有的計劃票證去供銷合作社設在自己大隊的豆港商店買年貨,有幾年我也跟着去買年貨。哎呀,一大早商店就人聲鼎沸了,那個櫃檯前都是成堆的人,買樣東西擠都擠不進去。打齊年貨要到下午三四點,這時人已餓得快不行了,我就偷偷打開母親買的些到親戚家拜年用的包殼子(禮品),每個裏面偷喫一點點。這趟打年貨是傾其了家裏所有家當,買回的有豬肉、紅糖、粉絲、茶葉、鹽、煤油、火柴、鞭炮、春聯、拜年的禮包等等十幾樣,父親要挑兩個半籮筐的。

      年到三十味最濃

    到了臘月三十,真正的過年就開始了,南來北往趕着回家過年的人們,三十也都基本上到家了。

    清晨四五點鐘,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就此起彼伏響過不停,這是講長沙話的南鄉人在喫團年飯,他們是喫的天亮飯,這意味着越喫越亮堂,新年一定會比舊年強。我們西鄉人(本地人)都是在中午喫的團年飯,個別的是晚餐喫的團年飯,可能是他家裏的親人到了晚餐才能聚齊。

    年飯好喫做起來難,十幾大碗還是挺難做的,天沒亮父母親就爬起來,殺雞、剖魚、洗豬肉,準備其它食材,特別是殺雞要殺好幾只的,正月間一般是不殺生的,必須先殺兩幾隻雞放着待客用。

    到了中午時分,我母親才把一堆桌子菜做好:一鉢子土雞、一鉢新鮮魚、兩碗豬肉(瘦肉與肥肉分開做的)、一碗豬肉糯米丸子、一碗臘魚、一碗油炸藕丸子、一碗煎乾子、一碗煎米豆腐、一碗肉骨頭燉蘿蔔、一碗清炒大白菜。最差的年景我母親都要做上這十二道菜的。好的年景,還有臘豬肉、臘牛肉、臘野鴨、炒豬肝等,十七八個菜,我們家那個四方大桌子擺都擺不下。一家人圍着一起團年飯之前要先放上一封300或500響的鞭炮,再要請亡人(家裏過世的人)喫飯喝茶。這些的儀式完了之後才能開始喫團年飯。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 這一喫就是一個多小時,年飯講究的是慢慢地喫。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喫團年飯的鞭炮聲一響,這過年就進入了高潮,年味也就到了最濃時。喫着滿大桌喫都喫不完的美食,每年纔有一次的大餐,孩子們歡喜溢滿臉上眉間,大人們喜在心裏。孩子們奢望天天能喫上這些的美食,大人們在想着來年的豐收、家人的平安。

    喫完團年飯,就要貼春聯,記得那時正值"文革”時期,春聯的政治色彩比較濃厚。一般大門兩邊貼的是"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全靠毛主席”橫批是“毛主席萬歲“;也有的貼“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橫批是“革命到底"。上堂屋正面的壁子上面一般都貼的毛主席半身畫像,兩邊貼對聯,對聯都是“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橫批是"一心向黨"。

    年三十晚上,還有一臺重頭戲是守歲。每家每戶會把最大的樹蔸留到三十晚上燒,這個大樹蔸叫“衝火蔸"。俗話說的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三十的火燒得越大喻示來年越紅火。一家人這時都穿着新衣服,圍着火坑烤火,父母也會講些往事,妹妹們也會唱些語口錄歌,還會背些毛主席語錄,到了十來點的樣子,妹妹們吃了火坑裏砂罐煨的雞蛋紅棗就睡覺了,父母和我還要繼續守着,鬧鐘叫響十二點,我母親馬上喊道,快去放鞭子,因爲全生隊就一個小鬧鐘放在我家裏(我父親是隊長)。

    噼啪噼啪,接着鞭炮聲就一陣陣的響起,舊的一年終於送走了,新的美好的充滿希望的一年就開始了。

    興致都在拜年中

      那時經濟很不活躍,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不多,農民口袋裏的錢就更少,那到孩子們手上的零殼子都沒幾分的,想買本圖書(小人書)也買不起。過年,孩子們去給長輩們拜年,可以得到壓歲錢,就像今天的,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當然那時想去長輩家拜年,還有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所以,孩兒望過年,興致都在拜年中。

    初一早上,按照父母的吩咐,我們小孩作爲大人的情感使者,要先拜隊上有爺爺輩長者,這是年年要拜的。還要拜與父母去年有過誤會的長輩,這是當隊長的父親消除誤會、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

    “千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挑換舊符"。喲,走出家門,見到各家各戶的門口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有的兩扇大門上還貼了喜氣洋洋有福字的胖娃娃,農具間都貼有“五穀豐登”、豬欄上貼上了“六畜興旺"的紅對聯,新年真是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我和大妹按照父母親的吩咐,先從帶過我的孤寡老人曾婆婆拜起,再禮節性的拜完隊上幾位長老和幾個社員羣衆後,這就該到隊上的陳伯伯家拜年了,陳伯伯是公社信用社主任,伯媽姓劉是大隊婦女主任,他家還有爺爺奶奶倆佬健在,平時對我們家很照顧的,這是我年年想去拜年的。進得堂屋,我就馬上雙膝跪地,嘴裏喊着爺爺奶奶拜年,這時伯媽會馬上扶我起來,並讓我在她火坑邊坐下烤火。大妹也學我的樣子行完拜年禮,來到火坑旁,這時茶呀瓜子呀糖啊都端上來了,留着我們和其他客人一起喫飯是免不了的,這也是我奢望的。不一會一桌子菜就擺好了,雞鴨魚這都有,還有我家沒有的砂罐煨臘豬蹄,炒臘豬肝、臘豬心等。特別是那臘豬蹄好喫得不得了,那皮喫到嘴裏軟軟的還粘嘴皮,暗紅色一砣一砣的瘦肉喫到嘴裏不僅是香噴噴的、還是回味悠長的,這砂罐煨臘豬蹄真是人間美食,後來一直沒有喫到過這種美味。有時喫到燉臘豬腳,與那時砂罐在火坑裏煨的味道不在一個檔次。喫罷中飯我和大妹就起身回家,這時伯媽劉主任就馬上追上來給我們壓歲錢,大妹就十張連號新的一角的紙票,我就是十張連號二角的紙票,拿着這新新的錢,我和大妹喜得合不攏嘴,連蹦帶跳的跑回了家。

    初二,父親就帶我去給他的三個舅舅和一個叔叔拜年,母親就帶着妺妹們在家待客。那時天氣與現在有所不同,我們湘北地區冬天要下幾場大雪,多數春節都是漫天雪舞。有一年,過年下大雪,父親帶我去澧縣九垸公社他叔叔家拜年,五十多裏的雪路,中間還要過三次河,到天黑才趕到叔爺爺家裏。那時拜年的禮品就是一斤黑糖包和半斤雪棗包,真是人到人情到。

    俗話說,有心拜年十五不遲,這拜年有時真的要拜到正月十五邊上,我母親那邊親戚多,我外公也還健在,我又是我們家長子,也是家裏唯一的兒子,我父親或是母親出去拜年都少不了我。正月十多天我吃盡了各種美食,一角二角或五角的也收了不少的壓歲錢,多數的都是被我母親收走了,最多留給我能買一二本圖書的錢。

    熱鬧還是舞獅子

    正月初一開始,鄉間鬧年拜年的文娛活動有很多,有打漁鼓筒的、打三棒鼓的、唱地花鼓的、踩竹馬的、舞龍、舞獅子的。一撥接一撥的,坐在屋裏是應接不暇。一般打漁鼓和打三棒鼓就給五分和一角錢,玩竹馬馬和唱地花鼓就給五角錢,舞龍、舞獅子給一塊錢,我們家這方面開支不多,正月初多數天我們都是關門走親戚拜年去了。

    那時候還沒有電視看,過年有了這些活動,給鄉村帶來濃濃的節日氣氛。我那時最喜歡的是看舞獅子的,歡快的鑼鼓聲一響,黃黃的瞪着兩隻大大眼睛張着一張大嘴的獅子就到了家門口。喲,幼兒時還真有害怕,急忙躲在大人的身後,這獅子要先在門口玩一會兒,要給兩邊的大門上完紅(貼上小紅布條兒),再進到堂屋表演,向前向左向右向上的動作做完後,就給堂屋上面的毛主席畫像上紅,再給大人小孩上紅,再後退到門口轉身出去,大人馬上拿出錢給領隊的,舞完這家馬上到了下一家。

      這舞獅子是民間有點本事的人才敢帶的,訓練一羣玩獅子的人要花很長時間,遇到有錢人家,他事先搭梯子在屋樑上掛個紅包,好幾米高的,這下就看幾個舞獅子的人本事了,有真本事的獅隊,人堆人幾下就拿下來了,屋裏一下掌聲四起。不妥的,不敢接這個榜,舞幾下就退走了。

    有時兩個獅隊碰在一起了,還要比試比試。我外公在民國時是玩獅子的高手,有點過硬的功夫。有一年拜年,我在外公家見到了兩隊獅子比武的場景。兩隊獅子在王老前輩家碰頭了,只好在一起玩,先在屋裏玩,後在門口的操坪裏玩,接着還要比試武術。喲,那飛桌子最爲精彩,一張方桌、兩張方桌,有的師傅可以一下飛過四張大方桌,真是歷害。

    過年小朋友在一起放鞭炮,用鐵波嵌錢(賭錢)也是很有趣的。

    哎,一晃就幾十年過去了,兒時的年味與現在的年味,時過境遷,箇中的滋味是不盡相同的,不是過來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喲!

    哎,兒時濃濃的年味已漸行漸遠了,只有永遠留在記憶裏了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