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是有边界的


万物皆可激励,但是对于管理者来说,万物激励皆有度,也就是说,激励是有边界的。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有多大的激励,就可以激发员工多大的士气,带来多大的业绩。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激励并非一抓就灵。

我认识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经理,不久前接手了一个新的销售团队,到任第一天就把大伙召集起来,商量怎样改进团队一直低迷的销售业绩。

他提出了一个苦思冥想了多日的方案,满以为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但是,方案讨论到一半,就有一个下属嚷了起来,“经理,你这个方案提了这么多的目标和要求,但是都没有讲到点子上。我们关心的不是目标问题,而是激励不够,只要你给够激励,让大家获得实惠,目标不是问题。”

这个下属的提议一下子就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这让经理为难起来。下属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实惠,那么,他是给还是不给呢?如果维持现状,不给的话,这个业绩还能提高上去吗?如果给的话,这个激励该有多大才能满足下属的胃口呢?

我给他的建议是,如果下属以激励不够为条件,与领导讨价还价,这样的要求就是无理取闹,大可不必理会。因为激励虽然不可或缺,但它也不是无底洞,在任何时候,激励都是有边界的。

在这个案例中,原先的销售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激励导向,完成多少任务就可以拿多少奖金或者提成,完成不了任务,不但拿不到奖金和提成,而且还要给予相应的惩戒。惩戒本身就是一种逆向激励,在这里它与上述的奖励一起,构成了激励的边界,也就是说,该奖励的奖励,该惩戒的惩戒。这才是在激励的边界内做事,这样的激励才有用。

所以,如果一个领导守不住边界,滥用激励,那么激励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在使用激励手段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三个边界问题。



一、能力上下限

能力是激励的基础,任何激励手段都要与能力相匹配,有多大的能力就给予多大的激励,不该激励的时候,就不可以激励。具体有三个操作原则:

第一,激励不可超出能力上限。

上限就是一个人能力的天花板,可以想象,一旦激励手段超出了能力的上限,那么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伤及其他人的积极性。

比如,一个文职人员的本职工作是做一些打字、复印、校对的事情,如果领导这个时候采取了激励手段,来激励他写出一篇领导讲话稿来,这样的激励就超出了他的能力上限,即使再多的激励措施,也是无济于事,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对于那些有能力写出讲话稿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因此,一旦你的激励措施超出了下属的能力上限,就得小心了。这个时候,与其加大激励力度,还不如找到与能力相匹配的人,让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事,这样的激励更为有效。

在前面的那个房地产案例中,这些销售完成不了绩效任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力不足,跟不上目标任务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幻想通过加大激励程度来提高绩效,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这样的激励已经超过了这些销售的能力上限。

第二,激励不适用于能力下限。

我们在把握能力上限的同时,还需要关注能力的下限问题。比如,对于下属必须做好的一些份内事情,当属能力范围的最低限度要求,对于这些事情就不能使用激励措施。

像前面提到的文职人员,做好打字、复印、校对这些事情,本是应该完成的最低能力要求,如果这个时候还需要通过激励手段,激励他们做好这些事情,那么这就是在滥用激励手段了,长此以往,这些文员就会形成不正常的观念,过于依赖激励来做事,一旦没有激励,就有可能混日子应付应付事情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当下属的业绩跌破到能力以下,也就是突破了能力下限的底线,比如那个房地产公司业绩最差的销售,这个时候,正向激励就要适时切换到反向激励上来,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

第三,有能力就要及时激励。

如果有能力却没有及时得到激励反馈,那么这就是没有人尽其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职场人在努力一段时间以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激励回报,他们很快就会降低努力的程度,让他们的能力保持在不被开除的水平。

所以,激励的效果还是取决于下属的能力情况,态度再好,如果能力不行,这一切都是白搭。



二、群体边界

激励的群体边界,是指激励的对象具有独特性,它不是普惠众人,而是表现出“我有而别人没有”的独特价值。

如果我们把握不好激励的群体边界,那么就很容易将激励变成福利,成为人人都有的大锅饭,不仅激励无效,而且还会造成混乱,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家国有公司受疫情影响,各方面的工作都受阻,员工的积极性也严重受挫。于是,公司决定对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实行额外津贴,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但是,这家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却把这次激励变成了雨露均沾的普惠制,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结果钱花了,不但没有激发起这些人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那些工作十分努力的人,他们也开始上班摸鱼了。

类似的情形在很多团队都存在,盲目寻求公平,结果把激励搞成了福利。其实,这家公司只要把握好激励的群体边界,把管理人员的管理津贴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津贴区别对待,重点倾斜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的业务骨干、技术骨干,也就是说,面向公司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核心人才实施激励,这样的话,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三、效用边际

有个销售公司的经理聊起,公司一名获得月度销售冠军的员工提出给他发放奖金,理由是他前几个月的冠军业绩都给予了额外奖励,质问为什么这一次就没有了?

这个经理很头疼,这些奖金原本是用来激励优秀员工的,但是现在这些员工觉得是自己应该得的,没有起到多大的激励作用。他很想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激励更有效果。

其实,在团队和员工的激励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是指某一种激励手段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如果使用频率越高,激励量越大,那么它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也就越小。

这是因为激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套路”的动作,无论奖惩,如果同一个手段反复使用,用得多了 ,员工就会习以为常,一旦达到激励的边界时,他们就会彻底失去动力感。

案例中这个销售公司经理,给冠军员工发放奖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优秀员工,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一旦过于频繁,奖金的激励效用达到临界点时,员工就会把这份奖励视为理所当然,再也起不到激励作用了。更有甚者,如果他们拿到了冠军业绩,而你又不发放这份奖金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是你亏欠了他们,这些员工当然会上门来索取自己应得的东西。

那么,回到这个销售经理的难题,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团队激励中可能出现的边际效用递减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采取差异激励,也就是阶段性地调整你的激励策略,具体是多准备几个套路,换着花样来激励员工。

比如,同样的奖金激励,你可以赋予不同的仪式感,把这笔奖金用大红包单独发放,并附上你的一封亲笔表扬信,或者为这个员工的父母办一张银行卡,把一部分奖金打到这张卡上,让员工的父母也可以分享这份喜悦,等等。(未完待续)

本文是“有效激励”系列中的一篇,单篇文章只是阐述了其中一个观点,需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才能融会贯通,不会断章取义,更多内容参考前后章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