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萬假彩禮,引發真地震!爲什麼婚姻註定是算計?

作者丨盧璐

可能很多人都看到了,上週爆出了一場關於1888萬彩禮的鬧劇。

這場鬧劇起源於,一個上海男生在知乎上爆料說和一個江西萍鄉的女生談婚論嫁,沒想到女方父母去調查了男方的家底,要求1888萬的現金彩禮+上海的房子+每生一個孩子一千萬的獎勵……


(往下拉,可看到更多詳細內容)

這是去年十月的帖子,內容太誇張了,沒人相信,現在被頂上熱搜,是有人在小紅書上爆料說:這是真的。

於是,“上海嚴公子”和之前的“萬柳公子”一樣,在網絡上炸開了。只能說經濟寒冬,溫度越低,人們對金錢就越卑躬屈膝。

炸了之後,先是江西萍鄉的官媒出來闢謠。

知乎也來了,說這是假的,把發帖的賬號封了。

一般熱點事件,到這一步就會沉下去了,可這次不一樣,因爲主題是:彩禮!每到年前,彩禮,遠嫁,逼婚,還有第一次去婆家……類似的話題,總會被翻出來,於是彩禮這個事兒,不僅沒有沉下去,反而浮了上來,一直還在發酵,層出不窮的。


強迫索要1888萬彩禮這麼誇張的鬼事,居然能讓這麼多人相信,那是因爲“彩禮”,在今天社會里,是一個牽扯很多方面的敏感問題,一朝被拎出來,從頭到腳,全是爭議。

就像是《謠言》這本書裏寫的,謠言在大衆傳播的第一定律,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所有的空穴來風,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

這讓我想到了一件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真事兒。

幾年前,我認識一對法國朋友,他們平時常住香港,給我講過,一個在香港工作的法國男生,在英國讀書時認識的女朋友是香港人,感情很好,畢業後兩個人一起回到香港,並找到工作,開始討論結婚。

沒想到女生父母的要求,彩禮幾萬塊,還要幾隻金手鐲,買下來也要幾萬塊的,那個男生懵了:“賣女兒麼?”,他深深地覺得受到了一萬點的打擊!

要知道,歐洲結婚,沒有彩禮這一說的。

首先,從習俗上來說,在整個拉丁羅曼語系裏,結婚就是結婚,從來沒有存在過男娶和女嫁,這兩個動詞,所以也就沒有彩禮和嫁妝,這兩個概念。

歐洲結婚的習俗是送結婚禮物,也是根據各自的家庭條件送。有條件的,可以送整套的銀餐具;沒有條件的,送個花瓶也可以,可無論送什麼,都是小兩口名下的,這和把禮金給父母,由父母再轉給小兩口,性質和意義是不一樣的。

其次,歐洲的稅務,銀行和法律,已經把個人對個人的大金額資金流通性給堵死了。

譬如法國,政府規定,父母每十五年可以轉給子女十萬歐元,也可以是房產、汽車、珠寶、股票……總之只要價值超過這個數字,就要交贈與稅。作爲婆家給孃家,要結婚前給出的彩禮,是從第一塊錢,就100%要交贈與稅的,至少60%。

法國公務員幹啥都黏黏糊糊地慢,除了稅務局。在法國,你可以逃票,可以出軌,可以吸毒,沒人管,但千萬別逃稅!不過這個話題,我曾經和朋友交流過,美國的稅務局,好像更變態。

總之,從現實角度上來說,男生剛剛工作,真一下子拿不出這些禮金。面對沒有彩禮傳統的法國來說,他也不能跟父母要,這和說服他未來的岳父母不要彩禮,難度差不多。

從心理角度上來說,男生覺得非常難接受,爲什麼女方父母會有這種要求?是不是拿自己當“大冤種”?更讓他痛苦的是,女生的態度,居然猶猶豫豫,沒有和父母硬抗!這是爲什麼?

男生痛苦,女生也很痛苦,因爲她拋不開愛情,也拋不下父母。

人類哲學思考了幾千年,無非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去哪裏!因爲你出生的文化,決定着你的行爲方式和人生。

譬如對於非洲的黑人來說,孩子屬於整個部落,任何一個阿姨嬸嬸都可以餵養他,任何一個叔叔長輩都可以教育他。

在今天西方社會中,每個人都屬於國家,父母只是在孩子未成年的階段,執行監護的責任。

而對於亞洲來說,孩子屬於代代傳承的家族。雖然家族,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精簡,但在目前的中國,也至少包含着三代。

這就決定了,同樣是父母做出不恰當的決定,讓亞洲子女去對抗自己父母的難度和傷害性,基本上可以算是無法抗拒的因素,你死我活,刻骨銘心和地震海嘯差不多。

結果?還能有什麼結果,兩個人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哭。愛是一個刻滿了繁雜花紋的奢侈品,十分脆弱,一旦有了裂縫,很快就會碎掉,男生帶着遺憾回了法國,一切歸零。

其實,我一開始聽到這個故事,覺得很不可思議!我想不到,這件事,怎麼會發生在香港,一個能把女兒送去留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

因爲在此之前,我一直堅信強迫要彩禮的行爲,只存在於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也只侷限於自身獨立能力很弱的女性。

畢竟在一些偏遠落後的地區,獨立還是不獨立,對女性來說,是沒得可選的。能拿到手的彩禮,無論是貼補自己的家庭還是能攥到自己手裏,都是一種生活保障。是的,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悲喜,從來就沒有相通。

後來,我和朋友聊過這件事,有人說:“其實,我們也不知道香港世面上具體彩禮的行情,也許人家爹媽要的這幾萬塊,根本就是意思意思的毛毛雨。嫁女兒,面子總是要的哇。”

這麼想想,講得通。事實上,這些年,陸陸續續地聽說過很多次了,那些被彩禮離間的情侶們,並不是每一對都是因爲窮。

因爲,當年我結婚是在法國,完全沒有想到彩禮這個茬兒,但跨國婚姻的比例實在太少了,我不能夠以自己的位置,去概括所有的女生。

所以,爲了寫這篇文章,我專門去採訪了我的小助理。哎,時光荏苒,盧璐說這羣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姑娘,都正在結婚的門檻兒上了。

剛結完婚的那個給我說:“彩禮有,我媽收了又悄悄地裝我箱子的夾層裏了。但我們完全沒有張口要,是婆婆主動給的。”

我繼續刨根問底:“如果當時你婆婆沒有給到你或你父母的預期金額,你們怎麼辦,開口要嗎?”

正在備婚的那個說:“雖然每個地方略有不同,但都各有行情,大家都知道的,不用打聽。”

哦,我明白了。

歸根結底,在同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內部,在彼此都心知肚明的行情裏,還故意沉默迴避的男方,或者獅子大開口的女方,心態和目的都是一樣的:對Ta來說,婚姻只是一場算計,而這一次,Ta並沒有負擔起婚姻的能力和想法,可能需要三思。

說來說去,我並不認爲,盲目鼓吹女性放棄彩禮裸婚,是一件好事,但我也不認爲,拼命地誇大女性的生育成本,把彩禮描繪成男性對女性的“補償”甚至更可笑的“尊重”,是在保護女性,這反而會變本加厲,產生反噬。

我想關於彩禮最美好的方式,大約就是婆家願意給,孃家不計較,錢轉回小兩口,一起過日子。

畢竟人生那麼長,每一段婚姻,需要一個好的開始!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新書《三十幾 來得及》,《有實力纔有底氣》正在熱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