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禀赋效应(1.17)

      今天分享的概念是一个行为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叫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说,人会比较珍视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太在意尚未拥有,哪怕是即将拥有的东西。用一句话表达就是:我拥有的就是好的!

      什么是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如你已经有了一双鞋,已经有了一件衣服,已经有了一个房子,或者你身上的某种能力,比如数学特别好,口才特别好,有某种技能。咱们有个词叫天赋异禀,这个禀赋效应的“禀”就是指这个意思。

      经济学家塞勒怎么发现禀赋效应的呢?有一个经济学领域里非常著名的马克杯实验。

      塞勒找22个学生分11个马克杯(平时喝咖啡的那种杯子)。每隔一个同学分一个,这样有11个同学有马克杯,有11个没有。有马克杯的就叫卖家,没有马克杯的领到一种代币,或者你可以想象他手里有钱。

      然后,塞勒让这些学生开展自由市场交易行为,说你们现在自己决定,你们准备多少钱把这个卖掉。然后问另外11个人,你们自己决定,你们打算花多少钱买这个马克杯。

      根据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大概会有11个人愿意卖,11个人愿意买,这才合乎常理。可他做了4次实验,最多的一次只有4个人愿意卖。最少的一次,只有1个人愿意卖。

      塞勒觉得,是不是大家不知道马克杯到底值多少钱导致不愿意交易啊?他下次换一个交易的产品,不是马克杯了,换圆珠笔。同时他把圆珠笔的价格贴在标签上,就告诉交易的双方,现在买卖双方都知道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好,换过来,刚才的买家变成卖家,刚才的卖家变成买家,这个市场交易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结果跟那个马克杯差不多,愿意卖的人特别少,愿意买的人也很少。为什么?因为大家的出价不一样,愿意卖的人的价格出的价是愿意买的人的价格的两倍。

      你们都知道圆珠笔值多少钱了,怎么还出这么不靠谱的价格?再说了,你明知道你能换来钱,怎么就不卖呢?塞勒发现,这就是禀赋效应在起作用。不管我这东西在你眼里值多少钱,因为它是我的,我就觉得它特别珍贵,高于别人对它的评估。

      看到这个概念,我马上想到了来访者,来访者之所以陷入困境,往往是由于自身的各种问题,比如不合理概念、错误的认知、过激的行为……可这些都是来访者自身的一部分,当我们试图去让他改变的时候,本身就是对来访者的一种否定,何况他们明明觉得是孩子不好、别人不对。用禀赋效应来解释就是“我拥有的是好的,我的想法是对的”用讲道理去否定是行不通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利用禀赋效应,挖掘出来访者自身的成功经验或潜在的力量,让来访者有一个重新审视自身、进行选择的机会。当她说孩子多么多么不好的时候,引导她回忆孩子好的时候是怎样的?从什么时候变得不好了?当时发生了什么?来访者自然倾向于肯定自己的成功肯定孩子的好,然后反思发现现在的“不好”只是孩子应对当前问题的临时反应,是可以改变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日常工作中,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父母往往也会找到合理的解释去证明孩子的好。毕竟,问题之外,爱和发展才是我们最主要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拥有改变的力量,“改变”也是我们的“禀赋”,禀赋效应就像“本自俱足”一样让我们知道,不但我们拥有的就是好的,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