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分享】重習慣的培養

語文課上如何養成好習慣

王瑜

    於老師的五重教學法最後一要素——重習慣,我們都知道習慣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教育說白了就是教孩子們學習養成各種好習慣,但是仔細回憶自己的課堂,好像更注重知識和思考,對於習慣的養成,都在潛移默化間,總是發現問題纔去關注,不成系統,今天重讀於老師關於重視學生習慣的問題,又一次明確了重習慣在語文課堂上的側重點。分別是學習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

學習習慣主要指愛讀書報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圈圈點點、作批註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遇到生字查字典的習慣等,語言運用的習慣需要在課堂中實踐與熟練起來。

可以說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完整的計劃,更需要老師在在課堂上注重引導方式,科學的設計,精心地指導,細心的糾正,耐心地鼓勵,都可以促進學生良好語文習慣的養成。今天我就藉此機會好好整理一下課堂上習慣的幾個方面。

習慣分類:居家學習習慣,在校學習習慣,寫作業習慣,閱讀習慣,做題習慣……這裏我們只考慮居家學習習慣培養和在校上課習慣。

一、居家學習習慣:

1.整理乾淨書桌,歸類擺放,端正坐姿,身姿挺拔,專心認真,不喫零食,不被打斷學習思路。

2.預習習慣,先出聲讀幾遍課文,讀準確和流暢,最好能帶上感情和表情朗讀,圈畫出本課的會認字,給新鮮的詞彙劃上橫線,陌生的不理解的詞彙先聯繫上下文想想意思,再查閱資料或詞典,把準確的意思抄在書上。書寫幾遍要求會寫的生字,給生字組幾個詞語,嘗試着默寫一遍,對於默寫錯誤的生字重點標註,需要再次默寫。

3.標註課文段落,劃出中心句,每段的中心句,自己發現文章重寫法巧妙的句子,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要逐漸有自己鑑賞文章和辨識修辭方法的能力,並想想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可以做批註。

4.觀察文章整體結構,明確文章體裁: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古詩、散文、小說、童話、神話等。簡要敘述課文大概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

5.思考課後題的時候,可以先用鉛筆寫出答案,等老師講解時再把準確答案抄在書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時會,過一段時間有可能遺忘,要經常翻看語文書,注意自己做批註的地方。

6.摘抄自己學到的好詞,並嘗試默寫和運用新鮮詞彙造句。

二、在校學習習慣:

1.上課坐姿端正,不交頭接耳,專心聆聽老師的講解,把老師的板書記錄在書上,尤其關注自己不太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時向老師提出疑問,發言先舉手,發言時聲音洪亮,字正腔圓,語言表達要清楚;朗讀課文時書端放桌子上,距離身體一尺遠。

2.積極回答問題,對於老師給出的問題,及時思考,想出來就立刻舉手,站起來要先組織好語言,不要重複和結巴。不要覺得問題簡單不值得回答,也不要覺得太難,自己想法可能不對而害羞不回答,你的答案和老師的答案差別在哪裏,要細心思考,糾正想法的偏頗,但也不要全部相信老師,只要你覺得有道理就行,要辯證地看待老師的答案,不要摳字眼。

於老師在課例中注重學生幾個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讀書的習慣:

    在《梅蘭芳學藝》一課重於老師就特別注重習慣的引導。如於老師誇一位學生會作記號。於老師說:“我發現以爲小朋友做了不少記號,這是個好習慣,可惜只發現了一個。”

    於老師讓學生“請大家讀慢點,邊讀邊思考。”“沒關係,那就再練一練。”

在《驚弓之鳥》課例中,於老師在上課之初,交待了讀書的習慣:“通過預習,生字都認識了嗎?字認識了,就可以讀書了。首先,要求讀得正確、流利。要做到這兩點,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板書: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讀得不流暢,就反覆練習幾遍。”

“讀書還要邊讀邊想,要想想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的內容。怎樣理解詞語呢?主要的辦法是聯繫上下文。(板書:聯繫上下文)。”

“有些詞語,特別是帶生字的詞語,從課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比如這兩個詞——悲慘、癒合,雖然聯繫上下文也能知道一點意思,但心裏沒有底,這時,就應該查字典。”

在第二課時,於老師叫大家讀出語氣:“要畢恭畢敬。第一要讀出感情,第二要想想任務的身份,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要把自己當做魏王,當作更羸。”

這些例子涉及到讀書的習慣、聯繫上下文、查字典的習慣,都是語文學習最根本的習慣,老師講得多了,學生慢慢就記下來並形成了習慣。

    畫一畫、讀一讀、練一練,這些習慣都需要在每節語文課的反覆練習中內化成學生的常規動作。

今天剛好翻看了一本新書《好老師就像好媽媽》,很多成績超常的孩子就是因爲有良好的、高效的學習習慣,所以才能考上著名學府,而這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重視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專注思考、閱讀的習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長努力上進,孩子也不會太差。

我自己在課堂上注重的習慣主要是學習的習慣,思考習慣,記筆記的習慣,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習慣。其中我覺得指導學生最多的還是閱讀、寫日記的習慣。在課堂上,有時候利用早讀時間,我會批改一部分日記,對寫得好的日記,當衆念出來,並大力表揚。有時候當堂批改學生寫好的作文,放在大屏幕上,讓學生知道怎麼改作文。

我們班有個男孩以前回答問題,特別喜歡重複,一句話重複好幾遍,我就先表揚他勇敢,再希望他多多鍛鍊,相信一定能口齒伶俐,表達清楚。有個叫傑 的男孩,很喜歡思考問題,想的很深入,我經常誇獎,每次拋出問題,都能看到他的舉手。

但是大部分都是趨利避害的學生,遇到一點難題就不舉手,我也一直在思考,爲什麼學生年齡越大,越不愛發言,低年級的課堂上都舉手,到了高年級,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少。我感覺是他們覺得成就感低,沒有動力思考,沒有感受到課堂上的幸福和獲得感,是他們受到的打擊多?還是他們對於學習是應付差事。都有吧,激發學習動機,就是我們課堂上最該注重的習慣。

我覺得應該先激發學習動機,做好示範引領學生的作用,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及時鼓勵,及時評價,在潛移默化中注重學生習慣的養成,習慣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強調,滲透在每一節課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