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降臨前抵達(八)

經過人民公園的時候正在舉行露天音樂會,施特勞斯的華爾茲在風中迴響。哈布斯堡王室一直不遺餘力地支持那些偉大的音樂家,即便在土耳其人和拿破崙軍隊圍城的危難時刻都不曾放棄。這座文化之都留下過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和約翰·斯特勞斯等偉大音樂家的足跡。現在就算是街頭的普通賣藝人都能演奏那些著名的曲子。無論是穿着燕尾服,打着領結,在音樂廳裏演奏,還是在公園的樹下,維也納永遠是藝術家的天堂。

人民公園對面是利奧波德博物館,門口一個小型的廣場中央有座用積木搭起的巨大雕塑供人休憩。這是一座私人博物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收集藝術品,創辦人利奧波德當時還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他用母親給他完成學業的獎勵買了第一幅畫,埃貢·希勒的《隱居者》。之後又陸續收藏了19世紀和20世紀奧地利最重要的藝術品,其中最多的就是埃貢·希勒和克里姆特。不過近幾年來博物館也因爲收藏的藝術品是否是戰爭中的非法所得而麻煩不斷。有過沉重負擔的城市想重新開始生活總有些舊賬要清。博物館的當然希望爭議早日結束,博物館能夠走上正軌。

著名文學家茨威格是維也納人,在他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裏寫了很多關於維也納的故事。茨威格進入維也納大學的時候,人們正沉浸在帝國末期的狂歡中。作爲中上階層的年輕人享有很多自由。他平時喜歡光顧咖啡館,因爲那裏會有各國的報紙雜誌供人免費閱讀。可能因爲年輕時在咖啡館度過的日子,給予了茨威格豐富的視角和多元的思考方式。對這座城市和那段歷史都在書裏表達出了獨特的觀點。

維也納到處是咖啡館,歌劇院和舞會,人們喜歡懷念過去,任何一個受人愛戴的歌唱家或者藝術家去世,都會成爲全國的悲哀。手演過莫扎特《費加羅婚禮》的老城堡劇院被拆毀時,整個維也納的社交圈就像參加葬禮一樣,神情嚴肅而又激動地集聚在劇院大廳裏。演出帷幕落下後,他們擁上舞臺爲的就是說撿一塊地板的碎片作爲珍貴的紀念品帶回家。幾十年後人們看到那些不會散光的木片被保存在精緻的小盒子裏,就像神聖的十字架碎片被保存在教堂裏一樣。這一幕還被克里姆特畫在了作品裏,那幅32×36英寸的畫布上有100多位維也納名人的肖像。

茨維格說“在維也納,這類具有歷史意義的每一幢房屋的拆除,就像從我們身上奪取了一部分靈魂。”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戰爭的腳步已經悄悄臨近。身爲猶太人茨維格在二戰奧爆發以後躲去了巴西撰寫回憶錄。他對歐洲充滿了失望,對荒誕的現實無能爲力。除了沉浸在過去歲月中別無出路,也不想在別的地方重建新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