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60|大勢篇:社會維度(5)


公文用典的“大勢篇”:順應國家和地方的發展大勢,切入宏觀場景,以典說“勢”,體現典故經世致用的價值。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這樣五個維度。

09. 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

【範文】

保持擔當勇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公而忘私,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這就要求我們發揮人民政協優勢,“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堅持有一說一,既報喜又報憂,進一步營造講真話、講實話、講心裏話的濃厚氛圍,力戒文過飾非、好人主義。(選自2022年2月9日人民日報文章《練好調查研究的基本功》)



【典故出處】

語出清朝張廷玉《明史·駱問禮傳》,“士習傾危,稍或異同,輒加排陷。自今,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商議國事的時候,一切只以是非爲判斷標準,而不是根據個人的喜惡來決定。

【典故解讀】

文中這段話出自明朝言官駱問禮呈給明穆宗的奏疏。他在奏疏中說,士人常常相互傾軋,稍有異議,就加以排擠陷害,因此,從現在開始,凡是商議國家大事,一切只以是非爲判斷標準,而不能依照個人的好惡來做出判斷。駱問禮在這封奏疏中體現出來的敢於講真話、建諍言的勇氣和擔當,在當時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都很大。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句典故,既可以用來要求領導幹部在工作中要努力踐行羣衆路線,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虛心納諫,體現領導幹部應當具備的工作態度和能力;同時,還可以用來鼓勵黨外知識分子參政議政,說真話、道實情、有擔當,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做貢獻。

【範文賞析】

人民日報這篇文章是根據江西省政協主席在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閉幕會上講話整理而成,講話中引用“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句典故,強調人民政協要發揮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作用,就必須練好調查研究的基本功,把情況摸實摸透,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體現敢於講真話、講實話、講心裏話的擔當勇氣。



10.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範文】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政協事業是黨的事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植根中國土壤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協走過的70年壯麗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證明,人民政協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這種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選自2019年12月01日湖南日報評論員文章《找到最大公約數 畫出最大同心圓》)



【典故出處】

語出清朝魏源《默觚下·治篇五》,“天下事,人情所不便者,變可復;人情所羣便者,變則不可復。江河百源,一趨於海,反江河之水而復歸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鞋子的大小不必相同,關鍵是要適合自己的腳;治理國家的方式不必相同,關鍵是要有利於人民。

【典故解讀】

《默觚》是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早期作品,分爲《學篇》和《治篇》兩部分,“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爲書寫用的木簡,故名“默觚”。

在《治篇五》中,魏源主張變法和變革,並從歷史的“自變性”角度來探求發展變革的驅動力。他認爲判斷變法變革的標準只能是“便民”,提出天下萬事萬物的變革,如果讓民衆感到不利不便,就會變化回來;如果讓民衆感到有利方便,得到民衆擁護,那麼這種變革就不會再變化回來。這就像江河各有源頭,最終都是一同流入大海,如果想讓江河的水全部返回羣山中,這可能嗎?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這句典故,用來強調改革和變革需要敢變、敢做、敢有所爲的擔當,但能否得到有效施行,關鍵是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看它是否有利於人民,能否得到人民的擁護。

【範文賞析】

湖南日報這篇評論員文章的主題是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文中引用“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這句典故,很好地體現了政治協商制度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擁護和支持,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