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60|大势篇:社会维度(5)


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9. 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范文】

保持担当勇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而忘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我们发挥人民政协优势,“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坚持有一说一,既报喜又报忧,进一步营造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浓厚氛围,力戒文过饰非、好人主义。(选自2022年2月9日人民日报文章《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典故出处】

语出清朝张廷玉《明史·骆问礼传》,“士习倾危,稍或异同,辄加排陷。自今,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商议国事的时候,一切只以是非为判断标准,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喜恶来决定。

【典故解读】

文中这段话出自明朝言官骆问礼呈给明穆宗的奏疏。他在奏疏中说,士人常常相互倾轧,稍有异议,就加以排挤陷害,因此,从现在开始,凡是商议国家大事,一切只以是非为判断标准,而不能依照个人的好恶来做出判断。骆问礼在这封奏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讲真话、建诤言的勇气和担当,在当时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句典故,既可以用来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努力践行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虚心纳谏,体现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同时,还可以用来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说真话、道实情、有担当,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是根据江西省政协主席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整理而成,讲话中引用“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句典故,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用,就必须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把情况摸实摸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体现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担当勇气。



10.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范文】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政协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根中国土壤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走过的70年壮丽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种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选自2019年12月01日湖南日报评论员文章《找到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



【典故出处】

语出清朝魏源《默觚下·治篇五》,“天下事,人情所不便者,变可复;人情所群便者,变则不可复。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复归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鞋子的大小不必相同,关键是要适合自己的脚;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必相同,关键是要有利于人民。

【典故解读】

《默觚》是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早期作品,分为《学篇》和《治篇》两部分,“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为书写用的木简,故名“默觚”。

在《治篇五》中,魏源主张变法和变革,并从历史的“自变性”角度来探求发展变革的驱动力。他认为判断变法变革的标准只能是“便民”,提出天下万事万物的变革,如果让民众感到不利不便,就会变化回来;如果让民众感到有利方便,得到民众拥护,那么这种变革就不会再变化回来。这就像江河各有源头,最终都是一同流入大海,如果想让江河的水全部返回群山中,这可能吗?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这句典故,用来强调改革和变革需要敢变、敢做、敢有所为的担当,但能否得到有效施行,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

【范文赏析】

湖南日报这篇评论员文章的主题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文中引用“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这句典故,很好地体现了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