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是艘船,要有锚,才不风雨飘摇

文字 · 匡开草

PART 01

倘若在你面前,正好有一块陈列在艺术中心的展板,它因为体积过于庞大,挡住了你继续向前的方向,让你不得不驻足观看。此时,你就会留意到这块展板的标题写着大大的《当代艺术展观展指南》,指南里的内容从一到五依次排列,分出了五个观展建议。

第一步是亲临展览现场,为自己挑选一件作品;第二步是慢看,不看作品信息,静下心来,慢看5分钟;第三步是问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反应是什么?这部作品是否让你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式?打开心域之门,等待奇迹发生;第四步是取名,给作品再取个名字,看看作品旁边的信息,看你是否与艺术家心意相通。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一句话评论,写下你的想法。

在目光浏览到“第二步,慢看”之时,你庆幸这部指南还好只是提了观展建议,而非强制要求你按规定行事。不然在逛艺术展之时,你就不得不对选中的作品慢看5分钟,那么观展于你而言,就再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随性享受,而是极致等待的残忍酷刑了。

PART 02

在观看艺术家作品之时,我有个明显的感受,即单看艺术作品本身,我所联想到的作品想表达的内涵与它近旁用文字书写的作品信息,无法相通,即我与艺术家并未心意相通,我的内心在犯嘀咕,“这是什么意思?”“怎么我看不懂?”

当我不死心地想通过再次细品作品信息及作品本身之间存在的微妙联系之时,我还是似懂非懂,此时,我进入到了“第五步,评论”。我在脑海里加载出了我的真实想法,“我不理解他(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我不认可这是它(艺术品)该有的定义”。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我悄然进入到了观展指南的第四步及第五步,我已然自行发挥,放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书写属于我的非专业,纯主观的作品述评。

PART 03

于我而言,我观展的直接目的正巧对应了指南中第三步所提及的,“这部作品是否让你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式?打开心域之门,等待奇迹发生。”但以各种创作材料,各种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悬挂在我头顶上的那一整片白炽灯,耀眼夺目,摇摇晃晃,使我眩晕,头疼欲裂,让我迷失在艺术展厅里头。而艺术品近旁的文字信息,就如同一个开关,收束了光线,关掉了那些外溢的光芒,让我的目光得以聚集,让我眼前的存在不再那么虚无缥缈,难以捉摸。

可能就是这一次又一次对于“这部作品是否让你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这个问题的思索和实践,艺术展览成了我最好理解“意义”的所在地。

可以说,我对意义的理解,就如同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意义这东西吧,它其实很容易获得,只要我想,它就有;只要我说,它也有;它可以说有就有,当然也可以说没有就没有。只要我有所定义,它就是我的意义。意义这东西吧,它又很容易失去,只要我迟疑了,不坚定了,无所谓了,它就如同空中楼阁,似有若无了。

但光是“有所定义”,还远远不够。艺术家,是做成了一个艺术作品,随之相伴的,由他所阐释的作品信息就有名有分地在一旁伫立,大大方方。观赏者,是看到了一个艺术作品,仅是赏和品,说丢弃也就丢弃了。这两者之间,承载的意义分量孰轻孰重,谁掌握真正的话语权,自然是不言而喻。

要我说啊,意义还得是靠“做出来的”。意义就像一艘船,做就是让意义有了那根不再风雨飘摇的锚。而有了这根锚,你也不再随着风浪漂泊。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