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學會順勢而爲

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縱橫家蘇秦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小時候看錫劇《珍珠塔》,聽方卿唱道情,他以蘇秦的故事諷刺姑媽是勢利小人。“列國年有個小蘇秦,自貧苦,求功名,初次不中轉門庭,全家人把他來看輕。蘇秦胸懷有大志,苦讀書籍看大勢,到後來六國掛相出皇城。”蘇秦從一個貧窮書生,變成六國宰相,靠的是他把握天下大勢,遊說六國聯合抗秦,世稱他爲縱橫家。

秦朝通過變革強大以後,東方六國都怕秦,爭相向秦朝稱臣,或者是納貢,去討好秦國。蘇秦就覺得很奇怪,東方六國佔了中國五分之四的國土,五分之四的人力、物力,爲什麼要怕秦?

他去遊說六國,先到了北方的燕國,得到了燕國的信任和支持,再到東方最強大的國家——齊國。他跟齊王講:“我們爲什麼要屈服於秦?齊國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形式非常完整的區域。它的都城有萬人戶,如果每家出三個男丁,這個城市可以組成21萬的軍隊,這麼富裕的齊國,這麼多的人中,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以大王的賢德和國力的強盛,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抵擋。現在齊國西面事秦,我爲大王覺得羞愧。”

蘇秦看中的是什麼?山川地理的形式,天下格局的大勢,他比韓信的識人又高了一層,那就是看清形勢,順勢而爲。他向齊王分析:“秦國要攻打齊國,必須越過中原地區,必須打韓國、魏國,要克服多少的艱難險阻,這是齊國和魏國韓國不一樣的地方。他們這些國家和秦國是接壤的,即使打贏了,國家的軍隊也會傷亡過半,損失慘重,更不要說打輸了。所以贏也罷,輸也罷,對他們來說都是輸。所以這些國家只能看秦國的臉色。爲什麼?因爲他們孤立作戰。如果咱們齊國從後方支援韓國、魏國,讓他們有堅強的後盾,形勢就改變了,我們就可以結成一個聯盟,共同抗秦,秦國連動都不敢動。”

蘇秦是中國最早的地緣政治家,他分析了地緣政治的各個要素。他讓六國的國王恍然大悟,因此形成了有名的“合縱”,蘇秦掛六國相印,讓秦國有相當長的時間不敢向東用兵。蘇秦最後的結局卻很慘,他雖然看到了山川地理的形式、戰國七雄的形勢,但他忘記了一個更重要的要素,六國的聯盟是因爲秦國的存在才存在,他們是一個利益的集合體,利益是不可靠的。當秦國不再東進,並與各個國家分別聯絡,開展連橫計劃,頓時六國內部矛盾加劇,導致蘇秦慘死齊國。

蘇秦的經歷告訴我們兩點:一是識人是重要的,把握大勢更重要。蘇秦並不認識六國的國君,也不知道這些國君的人品如何,他把握的是天下大勢,形勢比人強,秦國是虎狼之國,六國要自保,就得重用他。二是利益相交是靠不住的,一旦利益消失,禍端便起。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可以一次合作,兩次合作,抗戰勝利後,兩黨反目成仇,發動內戰,也是因爲利益和權力。

國與國交往,人與人的交往也是一樣,爲了利益,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成仇人。《紅樓夢》中的焦大從小跟着賈家的太爺們上戰場,從死人堆裏把賈太爺背了出來,得了命;自己挨着餓,卻偷了東西來給主子喫;兩日沒得水,得了半碗水給主子喫,自己喝馬尿。對於賈家來說,他是大功臣,賈太爺把他另眼相看,雖然還是奴才。當賈太爺死了,賈爺爺死了,到了第三代賈敬、第四代賈珍,焦大以爲這些主子還會記得他的功勞,對他另眼相看,不知道形勢早變了,他們只視他爲老奴才,聽到他以老賣老、口無遮攔地罵,“每日家偷狗摸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就是把他捆起來,嘴裏塞滿了馬糞和土,讓他自取其辱。焦大和劉姥姥相比,是既不識人,又不識勢的蠢人。假如他能在賈太爺時代,討個自由身,置幾畝地,做點小買賣,說不定也能像劉姥姥那樣活得有滋有味還有尊嚴。

找到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但風口過後,摔死的都是豬,蘇秦沒能善終就是風口過了。所以僅識大勢還不行,還要懂得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像張良那樣,識人、懂勢,還能借鑑歷史來處理現實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