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景琰到死也不知道,小殊独独不肯认他的真相有多扎心

《琅琊榜》中,最扎心的便是:

十三年后,赤焰军少帅林殊化身梅长苏回到了金陵,不仅面目全非,而且身份迥然,可是即使是这样,仍然被原先与他亲近的人陆续猜出了身份。

有的是和他一直在暗通款曲,比如蒙挚;

有的是自己便嗅到了蛛丝马迹,比如静妃;

有的是一见直觉就告诉她“这就是小殊”,比如太皇太后,幸好她老人家年事已高,时有糊涂,没人把她的话当回事,才没让人瞧出端倪;

有的是心有灵犀,虽然找不到证据却全凭女人的直觉便断定他就是林殊,比如霓凰郡主。

可唯有一人,他曾是林殊最好的朋友,两人性情相投、肝胆相照,在听说林殊的死讯后十多年来从未曾真正放下,一直耿耿于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前程也想替他讨回公道。

偏偏林殊化身梅长苏归来,亲近他、帮扶他,好几次,他差点就认出他了,可终究却还是与真相失之交臂,他就是皇七子——靖王萧景琰。

景琰第一次产生怀疑是他无意中发现这位苏先生在思考问题时也爱用拇指和食指搓着衣角,不禁发问:“苏先生在想事情的时候,手里也会无意识地搓着什么东西吗?”

因为这小动作并不为林殊所独有,所以景琰很容易就被面前这位面容陌生的苏先生给搪塞了过去。

景琰第二次怀疑是源于一本书《翔地记》,苏先生处随手翻了翻,觉得有趣,便向苏先生提出要借阅,苏先生略略迟疑了下,他捕捉到了却猜不出究竟。

谁知他的母亲静妃娘娘听说了这本书也想一观,且自从看了这本书便变得对这位苏先生既信任又重视,可是景琰对着书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

第三次怀疑愈发接近真相,景琰去密道私会苏哲,被飞流阻住说有外人在,让景琰暂且等候。景琰便多嘴问了句“是谁”,心智不全的飞流便将苏哥哥对那人的称呼学舌给景琰,说是“毒蛇”。

景琰听了觉得有趣,便想知道这苏先生私底下怎么称呼自己,飞流果然没让其失望,说称他作“水牛”,这可是当年林殊对自己的谑称。

景琰不禁呆住了,谁料苏先生一句话便打消了他的疑虑,说是霓凰郡主谈起过他和林殊的往事,这称呼竟被飞流听去了,好吧,也能解释得通。

第四次是在九安山上,苏先生破绽越露越多,景琰的怀疑也接二连三,真相差不多已经呼之欲出了。

先是母亲静妃娘娘一见苏先生便失了态,于是强行将景琰给支出去了。

然后是誉王谋反的消息传来,苏先生布局如何护驾,他从自己腰间随手抽走剑的动作是何其熟悉,已足够令人震惊。

可还远不止如此,他甚至知道自己当年和林殊探索出来的下九安山的另一条隐蔽小路。

接下来,他对捕获的野人格外亲厚,不仅亲自给他洗澡,还割出自己身上的血让野人喝,致使自己病情加重。

病得昏昏沉沉,还在梦中呓语:“景琰,别怕”,这不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小殊又是谁?

景琰惊呆了,魔怔了。等苏先生一醒过来,景琰便第一时间过来求证,“既然令尊大人是母亲的恩人,那令尊大人的名讳?”梅长苏迟疑了下,“家父梅石楠。”

景琰深知:只要是谎言就铁定会穿帮。

于是他又匆匆赶往宫内见了母妃,问了同样一个问题,“既然他是故人之子,那故人名讳”“梅石楠。”

母亲答得迟疑却肯定,景琰感觉自己就快要疯掉了,他怎么可能不是小殊?他又怎么可能会是小殊?

为什么身边的人谁都能笃定认出林殊,独独景琰不能?

林殊变化大到令人难以置信

不是景琰迟钝,实在是此番归来的梅长苏身上其实早觅不出林殊旧日的影子。

首先是外貌,林殊因中了火寒之毒,需要剥皮蚀骨的疗伤,于是形同整了容。

其次是性格,原先的林殊骄傲张扬、争强好胜、从不肯低头认输,可经过当年赤焰冤案,七万赤焰军全军覆没,林殊家破人亡,自己则受尽折磨、九死一生,林殊变了,变得沉郁了,变得多思了,变得深不可测了。

然后是体质,作为赤焰军统帅林帅的独子,林殊年少有为,他银袍长枪、呼啸往来,是从不识寒冬雪意为何物的小火人,可如今因中了火寒之毒,他的身体虚弱不堪,极度怕冷。他的脸色永远苍白如纸,不见丝毫鲜活气息;他的手指永远寒冷如冰,仿佛带着地狱的幽凉。

如果说这些改变还只是那次赤焰旧案的重创后遗症,他做不得主外,还有些改变却是他为了隐瞒当年真相徐图大业刻意为之,比如他的身份,他的字迹。

既然林殊变化那么大,为什么仍有人能分辨出来?

其实情况各有不同。

蒙挚一介武夫,又并不特别聪明,他能认出来不过是因林殊和他一直有书信往来,所以林殊的变化和现状他多有了解,能认出来一点也不突兀。

静妃则是通过《翔地记》中那位传说中的苏先生的手写批注猜出来的,因为一直没见过林殊本人,所以其外貌性格的巨大变化对她几乎没有视觉上的冲击。

太皇太后则赢在年事已高阅尽世事,年纪大的人,眼睛已难识物,双耳亦难辨声,认人不过全凭一颗久经岁月苍老而执拗的心罢了。

而霓凰能确定那就是林殊哥哥,是有梅长苏的暗示的。

比如拜见太皇太后时忽然握住她的手,比如同逛穆府花园时情不自禁拂去她肩头的花瓣,虽然外貌已迥然不同,但熟悉的声息却依稀可辨,所以霓凰才敢那样笃定地与林殊相认。

既然大家各有路径,所以没有丝毫外挂的景琰也完全用不着自责就他没认出来。

景琰对谋士的偏见

从梅长苏身负麒麟才子的盛名,来到金陵搅弄风云之始,景琰潜意识中便对其多了猜忌,埋了不屑。

景琰曾向梅长苏坦陈自己不喜欢步步心机的人,他当然不喜欢,当年的赤焰冤案,景琰失去了最尊敬的兄长、最要好的朋友,以赤焰军的威名赫赫、战无不胜,明刀明枪是动不了其根基的,但阴谋算计却可以。

景琰身为皇室一员,深知宫廷黑暗之内幕,也深知谋士算计人心之狠毒。

所以,即使梅长苏弄出那么多破绽,他仍然不愿将眼前这个人和他记忆中的小殊联系到一处。

梅长苏此番进京做了那么多铺垫,搞出这么多噱头,景琰潜意识里已经把他当作了沽名钓誉之徒,又见他是太子和誉王眼中的“香饽饽”,更不耻与之为伍。

所以即使梅长苏选择了辅佐他争那至尊之位,他仍然对梅长苏将信将疑,心里却在想着只要梅长苏行阴诡之术,触碰到他的接受底线,他就宁肯与帝王之位失之交臂也不愿沦为太子、誉王之流。

正因为景琰一直存了不信任的心,所以无论梅长苏为他怎样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都不曾让他真正放下戒备,夏江和誉王合谋离间他和梅长苏的关系才能一击而中,景琰也才能做出与梅长苏断铃绝交的无情之举,一任梅长苏羸弱的身体站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求见而置若罔闻。

当时景琰做得有多绝情,知道真相后的他便有多懊悔。

所以不是景琰不够聪明警觉,而是他的偏见将他始终隔绝在真相以外。

景琰身上揹负的使命与别人不同

“小殊对你的期许,与他人不同”,静妃一句话道出了梅长苏始终不肯认景琰的缘由。

梅长苏深知:只要景琰知道他就是小殊,便势必会束手束脚,不仅会处处考虑他的安危,还会时时在意他的感受,不愿他轻易涉险,不会置他病弱的身体于不顾,更做不到在梁王跟前不露半点破绽。

而每一条都是他们图谋大业,早日为赤焰军翻案的大忌。

所以,权衡利弊之后,梅长苏让景琰做了那个最后知道真相的人。

尽管这样做很残酷,但事实证明也最有效实用。

幸好这样,景琰才会允许卫峥案后,夏江将梅长苏带到了悬镜司审问。

后来高公公替梅长苏开脱时也才有了最有力的佐证。

夏江狗急跳墙,在梁帝处指证梅长苏就是林殊,梁帝本就是那种疑心病重的帝王,他死死地盯着景琰,看景琰什么表情,但凡景琰和梅长苏有一点暗渡陈仓的迹象,梁帝自信自己都能分分钟分辨出来。

可看上去并没有,景琰在听了这个惊天秘密后表情和他一样震惊,看来,即使梅长苏真的便是林殊复活,景琰也不知情,他们没有事前合谋,景琰还是值得自己信任的皇子。

梅长苏又赌对了,他虽然无法早日领略到渡尽劫波后好友重逢的喜悦之情,也无法和景琰一吐别后经历炼狱的苦熬经历,但这些和成就景琰大业、为赤焰军翻案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不让景琰认出自己是梅长苏计划的重要一环,因为梅长苏的坚持,他身边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在帮他遮掩,替他隐瞒,景琰猜不出他就是小殊便一点也不奇怪了。

梅长苏最后得以完成心愿,为赤焰军翻案、报仇雪恨,成就景琰登基大业,其实并不全是得益于他的绝顶聪明和善于筹谋。

实在是即使经过赤焰一案,被牵连到的人重则被灭门,轻则受冷落,但梅长苏周围的赤焰旧人,仍然毫不畏惧地选择了追随梅长苏,无论后果、不计得失地为正义而战、为真相而战,不离不弃、无怨无悔,这才是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

尤其是景琰,十二年里,他没有一刻忘记过兄长和挚友,放弃过寻求真相、替他们申冤,反而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心怀坦荡、毫不在意,林殊度尽劫难、九死一生地归来,面对这样的景琰,他即使殚精竭虑、受尽委屈也心未凉、情犹在。

即使认不出来又何妨?他们仍心意相通,共图大业,从最初的猜忌、不信任到后来的全心托付,他们从来都是不忘初心、有始有终的好兄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