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即苦,“苦”方为人。

你的书架上摆着《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资治通鉴》还有《毛选》……然而你真正想读愿读的是什么?

这次重读完《天龙八部》后我突然意识到,100万字以上的书,我看过三遍以上的,只有《天龙八部》。

所以说读书这个东西,全然归属于自己的内心,骗不得人更是骗不得自己。


为什么我如此爱《天龙八部》?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这次我仔细琢磨了下,毕竟在这个年龄还花那么多时间做的事情,最好还是想清楚原因和价值。

经典很难解,聪明点的法子是以经解经。于是我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从对比中我找到了经典的共性:表面描写要浅显易懂,最好是日常生活皆能见,比如“雨”;内里刻画要暗藏沟壑,需得有人生阅历方明了,比如“情”。


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读《天龙八部》,最让我心折的就是萧峰,对他的“四大高光时刻”,杏子林/聚贤庄/少室山/雁门关,我可谓是如数家珍。然而这次重读,我终于感受到萧峰一生的真正高光时刻,不是这四个,不是最后的千军万马中的雁门关外,“教单于折箭 六军辟易 奋英雄怒”;而是第一次到雁门关外,只有他和阿朱二人,“悄立雁门 绝壁无余字”。

我开始能理解当初觉得颇为拖沓琐碎的他与阿朱之间的感情,注意,是他与阿朱之间的感情,不是他对(死去的)阿朱的感情。

为何他和阿朱之间的感情如此真挚醇厚?固然是他俩天性如此,但另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俩相逢相识相知与两人人生的低谷时刻,而“任何一种触及灵魂的深刻感情,都是从理解对方的痛苦开始的”。这个点,很难被胸中充满了英雄主义和侠义情结的少年和青年理解,但却颇为容易被知道“成事不易”“筚路蓝缕”的中年认同。


有“情”即苦,“苦”方为人。

慕容复是没落皇族子孙,毕生追求皇位,对王语嫣视如草介。

段誉是正牌皇帝继承人,却爱美人宁弃江山。

你所求的,正是我所弃的,尽道人生的可笑荒谬。

舍不得璀璨俗世,躲不开痴恋的欣慰,找不到色相代替,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

是啊,正因为吾辈不能忘情,故而有舍不得苦,有求不得苦。

有情即苦。

但我们所寻找的方向依然不应该是“忘情”,不是“慰藉“。毕竟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不止一次:每次我想要临时抱佛脚,佛只会给我一脚。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过:人类的一切“故事”,最后还是要落在对“痛苦”的感知上。我认为这真正是更加深度的思考,非常契合“今日”这个主题。回到当下,关注自身,强调理性、温和和关怀,这又何尝不是真正的大问题和大智慧呢?

我们这个物种,之所以为人,是亿万年来自然演变来的人,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有尽头有循环,我们非常脆弱和敏感。也正因为此,我们对痛苦有感知,因亲密关系而受到伤害……然而,这些也是我们巨大幸福的来源。如果,生命没有尽头,感知不到痛苦,亲密关系全是美满……生命又该如何?那还是生命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