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的路径选择



前面讲到激励是把双刃剑,用得好,万物皆可激励,可以让管理自动自发,但是,激励是有边界的,万物激励皆有度,如果把握不好这个边界,激励就会走向反面,自损军心,伤及自身。

当前,有关激励的理论有很多,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理论等等,由此也提出了很多操作性的方法和工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适合还是不适合的选择,我们的策略要基于我们所处的环境,顺应人性的底层需求,作出切合当下情境的取舍。

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在操作中就要充分利用好激励的两面性,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选择不同的激励策略。这里就提供三条选择路径。



一、投其所好,管理好激励点

领导在对下属和员工的激励中,与其给领导想给的,还不如研究下属和员工的期望值,给他们想要的,这个就是投其所好。

但是,人的需求是多元、模糊和变化的,无论领导如何满足下属和员工的需求,总会存在未满足、无法满足的东西,我们说的“欲壑难填”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激励中的投其所好,这个“投”字应该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说,从下属和员工的这个“好”入手,管理好他们对于需求的期望值,把握好激励的边界,探准激励点,一点点地深钻下去,如此就像挠痒痒,让员工欲罢不能。

那么,“投其所好”其实就是做好两件事:第一步,找准下属和员工的底层需求;第二步,激发这些需求,同时实施精准管理。下面就来说说具体的操作过程。

第一,找准需求点。

有这么一个故事。森林中,两只猎狼犬正前后围捕一只野狼,经过长时间的角逐后,这两只猎狼犬已经累得趴在地上喘着粗气。它们望着一直跑在前面的野狼问道,“老兄,我们数量比你多,实力远超于你,但为什么总是追不上,就差那么一点点?”野狼回答说,“因为我们奔跑的目的不同,你是为了讨好主人获得奖励,而我是为了自己活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需求有多大,他的动力就有多大,一旦这个需求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那么他就可以一往无前,全力以赴。

故事中的猎狼犬和野狼都有自己的需求,一个是为了得到主人的奖励,另一个是为了活命,但是,在这样不同的需求中,野狼逃命的需求被猎狼犬百分百地彻底激发出来,而猎狼犬讨赏的需求并没有被它们的主子最大程度激发出来,因而在动力上远远不如野狼来得彻底和绝望,它们的失利也是在所难免了。

所以,找准需求点,就是在全部的需求中,唯独只有这一个需求可以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转化成激励点,为我所用。

比如,对于一个年薪百万的人来说,他很有可能为了享受一个周末的休闲,而放弃这个周末加班带来的万元奖励,那么,这个万元奖励就不是他的需求点。

但是,对于一个年薪只有几万的人而言,他则会为了区区几千元的奖金,而不分周末地加班加点,这个时候,奖金的诱惑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是他的需求点,可以被彻底激发出来,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激励点。

所以,找准需求点十分关键,否则你再怎么激励也是无济于事。从现实来看,职场上的关键性需求点也就这么几类:赚钱,过上好日子;改运,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交际,获取社会交往来整合职场资源;追梦,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不过,找到了一个人的需求点,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就是如何管理好这个需求,施加手段让它成为可以利用的激励点。

第二,管理需求点。

很多领导只想到激励就是一味地满足,却不懂得激励更需要妥善管理,否则这个激励就是一个无底洞,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如果你要满足一个下属或员工的需求,那么,你首先就要对这个需求设置一些前置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对于需求点的管理。

比如,很多公司在员工入职的第一天,就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需要公司为你们提供什么、做什么,你们首先要想想自己可以为公司带来什么、贡献什么。”

这样的训话其实就是对于员工需求点的塑造和管理,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清晰、越具体,那么员工的期望就会越清晰、越实在,这样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

企业管理中十分流行的KPI、OKR、平衡记分卡、360度考核等等绩效考核工具,其实都是在对员工的各种需求点实施管理。

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针对员工的激励举措之所以非常成功,在于它塑造和传递的“高压力、高绩效、高回报”这样的价值创造模型,很好地管理和激发了员工不同的需求点,让员工认识到,在华为工作必须在高压下,做出持续的绩效贡献,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高回报。



二、层级不同,策略也不一样

团队激励是分层阶的,班底成员、中层骨干、普通员工,以及新老员工,层面不同,需求也各异,如何完美搭配好各个层阶的激励因素,就是一个十分艺术的难题。

不同的阶层,我们的激励也有不同的取舍。相对来说,班底成员更需要一个价值层面的激励规则,引导他们聚焦中长期利益,避免短期行为,确保团队的中长期利益最大化。

这个价值层面的游戏规则,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这个规则到底怎么定,不同的团队会有不同的玩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

对于中层干部和骨干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阶梯,可以看到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

不过要破解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关键在于能否为这些员工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通道,绝对不能千军万马独挤一座桥梁。

对于基层的普通员工来说,他们所在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想法又不一样,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尽快突破能力的上限,最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回报。

德鲁克讲到激励时说,“迄今为止,我们对如何激励员工知之甚少。目前只能做到两点:一是不打击员工的士气;二是消除员工取得工作绩效的障碍。”

德鲁克的观点十分适用于基层员工的激励中,基层员工的士气来自于自信,而自信又产生于工作业绩中,因此,如果能够帮助基层提高做事的能力,消除取得绩效的障碍,那就是最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基层员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激励。



三、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策略组合

有一个经理刚刚接手一个新的团队,就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团队的工作积极性,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我告诉他,先别急着用激励的方式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你先得把员工正常的工资薪酬、工作环境、文化关怀等最基本的需求保障好,这些都是用于安抚员工、消除员工不满意感的因素。

这些因素在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被称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做好了,员工未必满意,但是保健因素没做好,员工一定生气。所以,保健因素才是做好全部激励工作的基石,作为一个新到的经理,理应先从消除员工不满意的地方做起。

“双因素理论”中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激励因素”,它是能够给员工带来满意感的因素,激励因素没有做到,员工未必不高兴,但是激励因素做到了,员工一定开心。

所以,一个聪明的领导会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特点,巧妙地搭配好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比例,用最低的成本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在刚刚接手团队的初期,或者是处于日常工作时期,一切重在稳定,维持人心安定,这个时候就需要稳定好保健因素;但是,在团队的发展期,或者是工作遭遇竞争的非常时期,可能会更多地倾斜于激励因素,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取得最大化的工作业绩。

因此,尽管不同时期的团队面临的问题会不一样,解决方案和激励方式也不一样,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其策略选择都是基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有效搭配组合。

本文是“有效激励”系列中的最后一篇,单篇文章只是阐述了其中一个观点,需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才能融会贯通,不会断章取义,更多内容参考前后章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