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書評

今天是2022年農曆的最後一天,除夕。我獨自一人居家,用了差不多5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一口氣讀完。應該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就在很多地方反覆看到過這個書的名字,而且家裏有這本書,至少放了一年多的時間了。因爲忙碌,幾乎就沒有時間來看書,尤其當我把這本書定義爲小說的時候。

今天打算放鬆一下,所以拿起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因爲閱讀小說就是我的放鬆。所以整個故事我是一口氣讀下來的,當小說在讀,真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而且是一人稱敘述的、有些迷離的故事。但是當我看完整本書,看到後記的時候,才知道,這竟然是一本自傳,一本回憶錄。明白這是一本回憶錄的時候,我竟然震撼了。

故事的內容我不想重複,我只想說的閱讀感受。整個故事閱讀時,我其實是感覺得非常壓抑的,從肖恩開始虐待塔拉時,從她敘述這段往事時,我就感到極度的壓力,壓抑到自己都有些顫抖的地步。當塔拉一步一步離開自己的家,不斷想要掙脫而不能的時候,我其實一直是揪着一顆心的。這種揪心、沉痛的感覺,一直沒有離開,直到整本書讀完了好幾個小時,我才稍微鬆動了一點。這也是我知道這是一本回憶錄時感到震撼的緣故。如果說,我作爲讀者都感到戰慄、恐怖,那塔拉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她的成長環境該是多麼糟糕啊;一個從如此糟糕的環境中,一步步掙扎着出來的女孩,又該是多麼堅強啊。

我想,這本書可以給所有想要自我療愈的人閱讀,尤其是那些認爲自己深受原生家庭影響、想要掙脫原生家庭影響的人閱讀。

精彩文摘:

1.於是最後,我終於明白過來一個本來顯而易見的事實:有的人反對平等的大潮;有的人必須從某些人那裏奪取自由。

我覺得哥哥不是那種人;我想我永遠都不會那樣看待他。但無論如何,有些事情還是發生了變化。我開始了一段覺醒之路,對哥哥,對父親,以及對我自己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我已覺察出我們是如何被別人給予我們的傳統所塑造,而這個傳統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我開始明白,我們爲一種話語發聲,這種話語的唯一目的是喪失人性和殘酷地對待他人——因爲培養這種話語更容易,因爲保有權力總是讓人感覺在前進。

在那些在叉車裏度過的汗流浹背的炎熱的下午,我無法清楚地表述出這些。那時的我還未掌握現在的語言。但我明白了一個事實:我曾一千次被叫黑鬼,以前我笑過,現在我笑不出來了。這個詞沒有變,肖恩說出它的方式也沒有變,只是我的耳朵變了。它們聽到的不再是其中的玩笑。它們聽見的是一個信號,一種穿越時間的召喚,得到的迴應是一種越來越堅定的信念:我再也不允許自己在一場我並不理解的衝突中首當其衝。

我讀到的:

語言是有力量的。但語言的力量是否產生,取決於聽話人的內心。只要聽話者的內心有力量,就不會被語言所左右,尤其是想用語言控制自己的人,就不會得逞。

2.從父親那裏我學到,書籍要麼被崇拜,要麼被摒棄。上帝的書——摩門教先知和開國元勳們寫的書——不是用來好好研究的,而是用來好好珍惜的,因爲它們堪稱完美。我被教導,像麥迪遜那樣的人的話,要被視爲模板,我應當把自己思想的石膏倒進這個模子,按照它們完美無瑕的模型輪廓重塑自我。我讀這些書是爲了學習該思考什麼,而不是如何自己思考。與上帝無關的書則被驅逐,它們是一種危險的存在,不可抗拒地強大而狡猾。

爲了撰寫論文,我不得不換一種方式讀書,不讓自己陷入恐懼或崇拜。伯克捍衛過英國君主制,因此父親會說他是暴政的代理人,他不會允許家裏有這樣一本書。信任自己,去閱讀這些文字,讓我感一陣激動。

我讀到的:

讀書不是爲了接受書中的內容,而是學習該怎麼思考問題。

3.無論你成爲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於你自己。你就是黃金。回到楊百翰大學,甚至回到你家鄉的那座山,都不會改變你是誰。那可能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甚至也會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

我讀到的:

真正的自我永遠活在自己的內心,我們無需往外尋找自己,應該往內尋找自己。

4.“消極自由,”他說,“是不受外部限制或阻礙的自由。此種意義下的自由指一個人的身體不受他人阻礙地行動。”一時之間我想起了理查德,他似乎總能準確無誤地把讀過的東西背誦出來。

“很好,”老師說,“第二個呢?”

“積極自由,”另一個學生答道,“是擺脫內部約束的自由。”

我讀到的:

真正的自由,是擺脫了內部約束的自由。而真正約束自己的,是自己內心的看法。打開了自己的內心,就打開了束縛自己的枷鎖。

5.將自己從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

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

我讀到的:

當我們以爲是別人奴役了自己,當我們認爲是環境奴役了自己,那麼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從這種精神的奴役中掙脫出來。而只有當我們看清楚,是自己接受了別人的思想,接受了環境的束縛才造成了自己的被奴役時,我們才能真正開始去解放自己,去掙脫精神上的枷鎖。

6.但辯護並不能戰勝負罪感。再多的針對他人的怒火也無法減輕這種負罪感,因爲負罪感從來都與他們無關。負罪感源於一個人對自身不幸的恐懼,與他人無關。

當我徹底接受了自己的決定,不再爲舊冤耿耿於懷,不再將他的罪過與我的罪過權衡比較時,我終於擺脫了負罪感。我完全不再爲父親考慮。我學會爲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爲了自己,而不是爲了他。因爲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應得。

這是我愛他的唯一方式。

我讀到的:

與原生家庭和解,就是去承認自己過去的經歷,去看到自己曾經迴避的那些經歷。

承認了過去,直面了過去,我們纔有力量開始新的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