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文化之幸

元月21日,第十一天

讀《經典常談》第十諸子

社會經濟制度是滋生文化的土壤,制度的變革,必定會使文化有重大的改變。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政治制度禮崩樂壞,社會環境動盪不斷。這也就爲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和環境。

周朝的強大與興盛,讓當時禮樂深入人性心,可是周朝沒落,不足以維持這個現狀,各種“文化人”就開始自己尋找出路,孔子就是第一開創私塾的第一人。他以周朝的文化底蘊,加上他經世理想,就開創了自己的教學事業,開始傳授弟子,廣爲傳播自己的主張。希望推行自己的施政方略。在幾代人不斷努力下就產生了儒家學派。他們對準的對象就是帝王爲代表的上層社會。

同時,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他就是墨翟,墨鉅子是個多才的武者。他精通各種手工製造,並做到極致,形成一大幫人。他們主張兼愛非攻,節儉節葬。反對不義的戰爭,幫助弱小。他們代表下層人民的心聲。

還有像老子,莊子一樣,他們的主張得不到伸張,就歸隱山林,嚮往清靜崇尚自然。他們對自由無限嚮往,渴望擺脫世俗的束縛,根據當時的現狀和人民的需求,形成一種新學說——道家。讓人們有一定的精神寄託。莊學不斷反思自身融入了辯學,進一步豐富了學說。

同時還出現法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學說……一時各種學說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豐富了那個時代。讓文化一度百家爭鳴,欣欣向榮。

學說多了,人就有點不知所措,社會就有點亂象橫生,不利於前行。於是就有人向統治階層建議,應該選一種作爲主導。統治階層就選擇有利於自己統治的學說——儒家。這個人就是漢代的董仲舒。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結束了百家爭鳴的現象,但各種學說並未消亡,而是並行發展,讓社會在一種主導,多種並存的健康的發現模式。保留了文化的多樣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