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系列之十七、鄉上邀請

布村中社和布村南社的社火在我們原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每年的春節,過廟會,忙罷會,多少都會要耍一下。凡是上過原,看過原上的社火的人都這樣讚歎過。

每逢布村中社有社火、就會吸引我縣白鹿原的安村,孟村,前衛,焦岱,溝峪,洩湖,華胥南北兩川;長安區的鳴犢方圓幾個鄉鎮;西安市東郊的紡織城,狄寨等地人。爲的是一睹原上社火的風彩。

這十來年,古戲停演,社火沉睡。社火衣更是難得一逃,會遭到如此的劫難。恰在這個時候,年輕人都沒耍過社火。他們還不知擡社火是怎麼回事?只有二十歲往上的人才知道耍社火這檔子事。

剛開始的時候,有的幹部不熱心耍社火,更怕出了事,會承擔責任,便以耽誤春耕生產爲由,反對羣衆耍熱鬧。那一年,支書支持村裏耍社火。臨到鄉政府前,他叮嚀社火頭說,我前腳走,你們就出社火,耍社火。有什麼問題,我一人承擔!

耍社火以來,就出了那一次上邊幹部從中阻撓的事。

往年的正月天正是鬧社火的大好時節,地裏的活路還沒開始,他們一聽是原上有社火,便打聽具體的日期。及至看過張貼的海報,便一目瞭然,牢記在心。

及到了耍社火的日期,村中男女老少出門看社火,十里八村人時稀。出了門,大路上俱是看社火的人,像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湧向村子。

耍社火離不了鑼鼓。鑼鼓是社火的靈氣和語言。沒了鑼鼓,社火就真的成了一桌一桌的爺相,呆板得很。耍社火,鑼鼓隊越多,耍社火的場面越大。

月歲不催人自老。當時,我班的男女生,也就是十來歲的樣子,是那一年平頭桌子上的社火娃。也是他們第一次裝社火。相機不停地對準他們這些社火娃,咔嚓咔嚓,一張桌子,一張桌子地拍着照片。留作日後永久的記念。

現如今,這些社火娃已經是爺爺、奶奶了輩的人了。他們的孫子都滿地上跑了。

現在正是百廢待興之際,已經是古裝老戲重返舞臺,社火也是古木逢春,二度勃發。民間藝朮這枚奇葩真正又回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天。

上了原,就我們布村中社和南社的社火名氣最大。當時正值十屆三中全年勝利閉幕了。各地都在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我們的鄉上也不示弱。布村從古至今,社火的名氣最爲出名。村裏有社火頭,社火箱。私人也有鑼鼓銅器,你買一件,他買一件,到用的年跟前,便拿出來聚衆敲一下,便有了濃濃的年味。過後,又各自收藏,自行保管。還有私人制作的社火衣。鑼鼓的場面更是慰爲壯觀。不管是敲鑼打鼓的,還是在周圍觀看的。爲了慶賀這一盛況,鄉政府把這個重大的使命下達給了布村中社。讓我們擡一出古老的社火劇種,來鄉政府門前展示一番。

布村的村民和領導都感到這是一種莫大的榮幸。是我們露臉的時候,當時大隊的幹部和社火局的全體同志,滿蝶子滿碗地就應承了下來。

社火局,經過幾個重要人物的碰了頭,對上級的部署研究了一番,最後,決定在村社火局化裝臉譜。這一次是遙遠的路途,要行動早,早化裝,早出社火。社火的戲目被定了下來,擡的是:巜逼上梁山》。

當時,正好是正月天氣,學生放了假,閒在家中。當時的社火娃,先是經過目測,全部都過了關。才進行社火桌上的實際演練,又過了關卡。緊接着就進入到緊鑼密鼓的化裝之中。化裝師忙忙碌碌地畫着臉譜。在社火局裏幫忙的人手腳也不閒着。他們又是穿社火衣,又是給社火娃穿靴子,社火娃戴着鬍鬚。肩上挑着葫蘆小酒壺。桌子上站的社火娃,好像一個活的林沖出世了。凡是在社火局忙碌的人,多少都懂得戲。

從前,每年的正月裏都要或多或少的耍一下。由於社火的演出停止了這麼多年,這是頭一次重新擡耍。小孩子從來不曾見過,也沒見過裝社火,對這一切都感到很是陌生。這一次展示路途較遠,而且是出村表演,只能成功,不需失敗!

當時,車輛還沒興起,全部都是用人力擡社火。一個平頭桌子,按排四個人。這次不在村裏耍,也不轉場子耍。而是沿着大路,繞一大圈。去的路徑是北大路,社火由大劉村到達東西公路上。沿途經過坡頭,安岱,滕家寨,香村,東西鞏。由東西鞏,然後折向朝南的方向,到達鄉政府所在地前衛街道的門前。在前衛街道上展示了一番後,在那裏逗留了片刻,又由南路返回。途中經過杜溝村,王莊村,田灣村,前後來回1O個村點,全程往返近25華里。沿村的村民,舉家出門看社火,掌聲雷動,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沿途所經過的村莊,許多老人,青年人,孩子們夾道觀看,皆異口同聲地說:"布村的社火又威風起來了!"

這一次,布村中社的社火,一下子威名大震。

自此,每年都要耍回社火。但不是每年都大耍。現在的農村不像從前的農村那樣樸素,事事都要錢字當頭。況且,人出門掙錢爲主,耍社鬧只限於元宵節前這段時間。還要人都有那種耍熱鬧的強烈願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