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傾聽和友善與兒童鏈接

摘錄:

1.兒童世界是兒童用心靈對周圍所見事物和自己所做事情的認識,他們內心生活明朗,生機勃勃,含義豐富,感情和情緒容易表露。
2.教師要學會用心靈去傾聽、理解和感受被稱爲兒童世界的和諧樂聲(包括愉快的和不快的、高興的和傷心的曲調),這關係到教師的健康、精神力量和內心狀況。
3.兒童身上沒有任何東西是需要教師嚴酷對待的,若兒童心靈中出現了毛病,首先要靠善良去趕走它。
4.樂觀並給予足夠的信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創造力,神經力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源泉。
5.幸災樂禍的人會把一般兒童的淘氣現象看作是邪惡和存心不良,如果對兒童的惡作劇和淘氣不能容忍,就會使教師成爲冷淡的好說教者和只重理性的監視者,必然受到兒童的憎惡。
6.教師和兒童的相互關懷是聯結心靈的極細紅線,依靠這種相互關懷,一個人可以不通過語言就理解別人,並能感受到別人內心最細微的活動。

成年人最容易忽略兒童、弱化兒童,同時又拔高兒童。

想想成年人可真是複雜又矛盾。

我們總會自覺不自覺的對孩子的情感或要求視而不見——忽略兒童;又想當然的認爲兒童啥都不懂、簡直弱爆了;一旦對孩子提要求、談學習時又忍不住用成人化的標準來要求兒童……

你說小孩兒容易不?

身爲孩子的父母或老師,若能真正的瞭解孩子,用傾聽和友善與孩子們產生鏈接,將會是孩子的最大幸運。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第3節《怎樣在日常活動過程中防止神經衰弱》中談到了這些。

本章節一開始就談到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孩子,工作就應該在孩子的世界而非大人的世界中進行,必須瞭解,孩子的世界是一個無可比擬的特殊世界。要想讓師生之間真正做到黃金搭檔,爲人師者身上也應該閃爍着小小的兒童火花,永不熄滅的那種——這樣才能真正的以兒童的角度、兒童的視野和他們融合在一起。

1.兒童是用情感來認識周圍世界的

小孩子是這世界上至純至善的羣體,正如荀子“性善論”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內心生活明朗,他們生機勃勃,他們極容易滿足,他們的表情豐富、肢體語言靈活,他們的感情和情緒極容易外露……

所以,孩子們最愛笑,也是笑得最真誠的人。

大人們則不,大人們早就學會了喜怒不形於色,學會戴着僞善的面具說着言不由衷的話語,無怪乎大人們的幸福指數一路持續走低。

所以大人們活得很累,孩子們活得簡單又開心。

2.學會傾聽孩子們內心的聲音

兒童的精神世界是五彩斑斕的、極爲廣闊的,猶如樂曲一樣,那裏有愉快的、不快的,高興的、傷心的曲調,長者(尤其是爲人師者)要善於認識這種和諧的樂聲。

如果不善於傾聽,與孩子們的相處就只會關注傷心、憤怒、生氣之類的情緒,畢竟孩子經常在變化中、永遠是新的,若沒有參透的話,將是孩子們的災難,是爸媽、教師的悲劇。

兒童的世界是美好的,若能瞭解這一點,快樂着孩子們的快樂,悲傷着孩子們的悲傷,就會跟孩子們一樣能感覺到如魚兒回到水中一樣的帶來愉悅的感受和心情。

春節期間,相信所有的爸媽,尤其是教師、父母的一肩挑的爸媽,若能真的放下所謂的長者、師者身份束縛,和孩子們一起全身心的投入到遊樂玩鬧中,一定能夠找回久違的童年的妙不可言,同時還能與孩子們開啓奇妙的親子之旅,這可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時間節點,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那個店。

真正學會用心靈去傾聽,理解和感受兒童的世界就容易參與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去。

別忘了,孩子的成長是個單行道,絕對的過期不候。

3.用善良和樂觀做雙翼

孩子身上其實沒有任何東西是需要教師嚴格對待的,即便是孩子心靈中出現了毛病,我們也應該靠善良去趕走它。

德國教育天才卡爾·維特在他的同名書中就曾直言不諱的指出:天才的失敗源於父母的極度催逼,父母與孩子應地位平等,不要在孩子面前衝充老資格,在家庭中應該創造良好的溝通和理解氛圍,即使要嚴格管教也要注意方式合理、時機恰切,孩子的自尊心萬萬不能傷害。

對兒童和善、親切、友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創造一切美好的東西,讓孩子們成爲一個有理想的人。

樂觀和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創造力、神經力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源泉。

蘇霍姆林斯基語重心長地告誡所有的教師(包括父母),不要讓不信任、懷疑人的種子在自己的心中發芽生長。他說不友善是心靈的一種危險疾病,是一副玄妙的眼睛,是憤恨之母,甚至形象的把它比作一種尖銳的刺,經常扎到心臟最敏感的角落,是心靈疲憊,以致神經衰弱。

他還呼籲我們對兒童的惡作劇和善良要學會包容,否則教師可能就淪爲冷淡的好說教者和只重理性的監視者,自然會遭到孩子的憎惡,以至於有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故意“逗”老師發脾氣,故意“得罪”老師以贏得老師注意。

教師和兒童相互關懷,纔是連接心靈的紅線。一個人可以不通過語言就理解別人,就能感覺到別人內心最的活動,這種心連心的感覺,這種善於看到別人的內心的能力,是教師永遠保持健康的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歸根結底,教育是一場愛的接力賽,孩子在充滿愛和信任的環境中經過咿呀學語、蹣跚學步,來到學校,師生間又繼續用愛、傾聽和友善建立鏈接,一個人打底的真、善、美品德得以建構,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後,就會將一路成長過程中習得的真、善、美,像漣漪一樣,依次傳遞給周圍的人……

設想一下,那將是一個怎樣美好的世界?!

怪不得,“以愛爲底色,靜心做教育”會成爲教育界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引領着無數教育人爲之努力,終身不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