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倾听和友善与儿童链接

摘录:

1.儿童世界是儿童用心灵对周围所见事物和自己所做事情的认识,他们内心生活明朗,生机勃勃,含义丰富,感情和情绪容易表露。
2.教师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被称为儿童世界的和谐乐声(包括愉快的和不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这关系到教师的健康、精神力量和内心状况。
3.儿童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教师严酷对待的,若儿童心灵中出现了毛病,首先要靠善良去赶走它。
4.乐观并给予足够的信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源泉。
5.幸灾乐祸的人会把一般儿童的淘气现象看作是邪恶和存心不良,如果对儿童的恶作剧和淘气不能容忍,就会使教师成为冷淡的好说教者和只重理性的监视者,必然受到儿童的憎恶。
6.教师和儿童的相互关怀是联结心灵的极细红线,依靠这种相互关怀,一个人可以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别人,并能感受到别人内心最细微的活动。

成年人最容易忽略儿童、弱化儿童,同时又拔高儿童。

想想成年人可真是复杂又矛盾。

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对孩子的情感或要求视而不见——忽略儿童;又想当然的认为儿童啥都不懂、简直弱爆了;一旦对孩子提要求、谈学习时又忍不住用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儿童……

你说小孩儿容易不?

身为孩子的父母或老师,若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用倾听和友善与孩子们产生链接,将会是孩子的最大幸运。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第3节《怎样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防止神经衰弱》中谈到了这些。

本章节一开始就谈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孩子,工作就应该在孩子的世界而非大人的世界中进行,必须了解,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无可比拟的特殊世界。要想让师生之间真正做到黄金搭档,为人师者身上也应该闪烁着小小的儿童火花,永不熄灭的那种——这样才能真正的以儿童的角度、儿童的视野和他们融合在一起。

1.儿童是用情感来认识周围世界的

小孩子是这世界上至纯至善的群体,正如荀子“性善论”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内心生活明朗,他们生机勃勃,他们极容易满足,他们的表情丰富、肢体语言灵活,他们的感情和情绪极容易外露……

所以,孩子们最爱笑,也是笑得最真诚的人。

大人们则不,大人们早就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学会戴着伪善的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无怪乎大人们的幸福指数一路持续走低。

所以大人们活得很累,孩子们活得简单又开心。

2.学会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

儿童的精神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极为广阔的,犹如乐曲一样,那里有愉快的、不快的,高兴的、伤心的曲调,长者(尤其是为人师者)要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

如果不善于倾听,与孩子们的相处就只会关注伤心、愤怒、生气之类的情绪,毕竟孩子经常在变化中、永远是新的,若没有参透的话,将是孩子们的灾难,是爸妈、教师的悲剧。

儿童的世界是美好的,若能了解这一点,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悲伤着孩子们的悲伤,就会跟孩子们一样能感觉到如鱼儿回到水中一样的带来愉悦的感受和心情。

春节期间,相信所有的爸妈,尤其是教师、父母的一肩挑的爸妈,若能真的放下所谓的长者、师者身份束缚,和孩子们一起全身心的投入到游乐玩闹中,一定能够找回久违的童年的妙不可言,同时还能与孩子们开启奇妙的亲子之旅,这可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时间节点,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

真正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儿童的世界就容易参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去。

别忘了,孩子的成长是个单行道,绝对的过期不候。

3.用善良和乐观做双翼

孩子身上其实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教师严格对待的,即便是孩子心灵中出现了毛病,我们也应该靠善良去赶走它。

德国教育天才卡尔·维特在他的同名书中就曾直言不讳的指出:天才的失败源于父母的极度催逼,父母与孩子应地位平等,不要在孩子面前冲充老资格,在家庭中应该创造良好的沟通和理解氛围,即使要严格管教也要注意方式合理、时机恰切,孩子的自尊心万万不能伤害。

对儿童和善、亲切、友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

乐观和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语重心长地告诫所有的教师(包括父母),不要让不信任、怀疑人的种子在自己的心中发芽生长。他说不友善是心灵的一种危险疾病,是一副玄妙的眼睛,是愤恨之母,甚至形象的把它比作一种尖锐的刺,经常扎到心脏最敏感的角落,是心灵疲惫,以致神经衰弱。

他还呼吁我们对儿童的恶作剧和善良要学会包容,否则教师可能就沦为冷淡的好说教者和只重理性的监视者,自然会遭到孩子的憎恶,以至于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故意“逗”老师发脾气,故意“得罪”老师以赢得老师注意。

教师和儿童相互关怀,才是连接心灵的红线。一个人可以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别人,就能感觉到别人内心最的活动,这种心连心的感觉,这种善于看到别人的内心的能力,是教师永远保持健康的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归根结底,教育是一场爱的接力赛,孩子在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中经过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来到学校,师生间又继续用爱、倾听和友善建立链接,一个人打底的真、善、美品德得以建构,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就会将一路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真、善、美,像涟漪一样,依次传递给周围的人……

设想一下,那将是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

怪不得,“以爱为底色,静心做教育”会成为教育界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引领着无数教育人为之努力,终身不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