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哪兒找 終生以書爲友(第6節)

摘錄:

1.沒有時間是教育工作的災難,教師同其他人一樣需要有時間照顧家庭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2.如何解決時間問題?主要在於教育工作的風格和性質本身。
3.請問你花多少時間來準備一節課?
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這種準備就是閱讀,終生以書籍爲友。
4.教師之所以成爲優秀教師,其教育技藝的提高,正是由於經常性的閱讀不斷的補充了他們的知識海洋。
5.優秀教師不僅善於教課,而且善於在教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智力。
6.教師的時間問題與教育過程的其他一系列因素和各方面緊密相連。

時間本就我們生命的基本構成要素,自王錚亮的那首《時間都去哪兒了》霸屏之後,人們越發感慨時間過得“嗖嗖”的,流逝得“比兔子還快”!

我也是近期才明白,對於中年人而言,時間和精力纔是這世間最大的奢侈品。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第六節中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從哪兒到時間一週也只有24小時?

是的,時間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也是最不公平的。我們眼看着周圍有些厲害的人身兼多職還能將自己的事務安排的井井有條且高效,反觀自己,總是在拖延懈怠中荒廢了幾年甚至半生,又是一年春節到,這種恐懼和自責越發啃噬着那顆尚不肯完全躺平的心。

時間到底去了哪裏?既有客觀原因,更有主觀原因。

有不少教師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再從事這一職業,問其原因,說是因爲看到了自己工作相當不容易,沒有幾乎一分鐘的空閒時間。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是個悖論。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指出,解決時間問題的重點在於教育工作的作風和性質本身(這可能與一所學校乃至一個地區的主政者、軟環境也有莫大關係)。

慢慢的,我也深刻意識到,想要破局、想要改變現狀,主要還在自己,因爲“變則通,通則久”。

所以不管是教師還是其他職業,無論我們身份如何,都需要從內部改變——提升內核。

正如羅胖在跨年演講中的觀點——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內核。

要提升自我、打造好內核,硬性條件肯定是時間了,保駕護航的也一定是讀書(或者叫打開視野、拓寬認知)了。

蘇霍姆林斯基在本節中舉了一位歷史教師的例子,這位老師完成了一節相當成功的觀摩課,別人問及他花多長時間來準備這節課,答案是“一輩子都在準備”。

這樣的教師在我們身邊絕對不是個案,他們一直在苦練內核,他們從不抱怨缺少空閒時間,他們一直在做準備,這種準備就是閱讀,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爲友。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爲單調乏味的坐着看教科書,要是自己所教的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變成你看起來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爲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要使自己的教育藝術得到提高,只有一件事可以去做——讀書。

讀到這裏,我深深的爲蘇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所折服:讀書纔是投入最少的、門檻最低的高貴:

每個職業,都有自己固定的上升通道,教師有初級、中級、高級、特級教師的晉升通道,講師上面是副教授,副教授上面是正教授……人人都處在通天之梯上的某一級,外界一般會根據一個人的位置對他做判斷。

內核如何恐怕只有自己知道,當內核充盈到一定地步會抵擋不住個人魅力所散發的光芒。

下面這個例子依然是我從羅胖的跨年演講中聽到的,很能證明一個人的時間從哪裏來,他的內核怎樣提升——

印度有位著名導演叫塔西姆·辛,作品非常有創意,拍廣告開價也很高。有一回客戶吐槽他說就拍一個30秒的廣告,要收好幾百萬美元,說得過去嗎?

塔西姆·辛回答到:你花錢買到的不只是我做導演的這段時間,還有我喝過的每一口酒,品過的每一杯咖啡,喫過的每一餐美食,讀過的每一本書,坐過的每一把椅子,談過的每一次戀愛,去過的每一個地方……你買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華轉化成的30秒,怎麼會不貴?

塔西姆·辛絕對做到了導演這條賽道里的頂尖級別,靠的是什麼?就是時間的累積和高效利用,精力和智慧的不斷疊加乃至迭代。

這難道不是另外意義上的一種讀書嗎?讀無字之書,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

其實,我們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證書和技能,而是過去一切經歷的總和。

試問,這樣人羣中的精英,精英中的戰鬥機內核不是最堅挺的麼?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他們曾經讀過的書,接受過的教育,經歷過的職業背景,甚至犯過的錯誤,都會給他們留下足夠的遺產,都可以成爲他們未來,起碼是當下價值的支撐點。

身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羅胖(羅振宇)如此,樊登如此,李鎮西如此……

我們小老師和這樣的大咖之間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但也不必自暴自棄,就向蘇霍姆林斯基學習:

時間從哪裏來?

打開一本本的書籍!

時間從哪兒找?終生以書爲友。Reading! go!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