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从哪儿找 终生以书为友(第6节)

摘录:

1.没有时间是教育工作的灾难,教师同其他人一样需要有时间照顾家庭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2.如何解决时间问题?主要在于教育工作的风格和性质本身。
3.请问你花多少时间来准备一节课?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种准备就是阅读,终生以书籍为友。
4.教师之所以成为优秀教师,其教育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经常性的阅读不断的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
5.优秀教师不仅善于教课,而且善于在教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力。
6.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其他一系列因素和各方面紧密相连。

时间本就我们生命的基本构成要素,自王铮亮的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霸屏之后,人们越发感慨时间过得“嗖嗖”的,流逝得“比兔子还快”!

我也是近期才明白,对于中年人而言,时间和精力才是这世间最大的奢侈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第六节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哪儿到时间一周也只有24小时?

是的,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也是最不公平的。我们眼看着周围有些厉害的人身兼多职还能将自己的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且高效,反观自己,总是在拖延懈怠中荒废了几年甚至半生,又是一年春节到,这种恐惧和自责越发啃噬着那颗尚不肯完全躺平的心。

时间到底去了哪里?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

有不少教师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从事这一职业,问其原因,说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工作相当不容易,没有几乎一分钟的空闲时间。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是个悖论。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指出,解决时间问题的重点在于教育工作的作风和性质本身(这可能与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主政者、软环境也有莫大关系)。

慢慢的,我也深刻意识到,想要破局、想要改变现状,主要还在自己,因为“变则通,通则久”。

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其他职业,无论我们身份如何,都需要从内部改变——提升内核。

正如罗胖在跨年演讲中的观点——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内核。

要提升自我、打造好内核,硬性条件肯定是时间了,保驾护航的也一定是读书(或者叫打开视野、拓宽认知)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本节中举了一位历史教师的例子,这位老师完成了一节相当成功的观摩课,别人问及他花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答案是“一辈子都在准备”。

这样的教师在我们身边绝对不是个案,他们一直在苦练内核,他们从不抱怨缺少空闲时间,他们一直在做准备,这种准备就是阅读,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要是自己所教的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变成你看起来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要使自己的教育艺术得到提高,只有一件事可以去做——读书。

读到这里,我深深的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所折服:读书才是投入最少的、门槛最低的高贵: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固定的上升通道,教师有初级、中级、高级、特级教师的晋升通道,讲师上面是副教授,副教授上面是正教授……人人都处在通天之梯上的某一级,外界一般会根据一个人的位置对他做判断。

内核如何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当内核充盈到一定地步会抵挡不住个人魅力所散发的光芒。

下面这个例子依然是我从罗胖的跨年演讲中听到的,很能证明一个人的时间从哪里来,他的内核怎样提升——

印度有位著名导演叫塔西姆·辛,作品非常有创意,拍广告开价也很高。有一回客户吐槽他说就拍一个30秒的广告,要收好几百万美元,说得过去吗?

塔西姆·辛回答到:你花钱买到的不只是我做导演的这段时间,还有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读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次恋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你买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华转化成的30秒,怎么会不贵?

塔西姆·辛绝对做到了导演这条赛道里的顶尖级别,靠的是什么?就是时间的累积和高效利用,精力和智慧的不断叠加乃至迭代。

这难道不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读书吗?读无字之书,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其实,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证书和技能,而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

试问,这样人群中的精英,精英中的战斗机内核不是最坚挺的么?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们曾经读过的书,接受过的教育,经历过的职业背景,甚至犯过的错误,都会给他们留下足够的遗产,都可以成为他们未来,起码是当下价值的支撑点。

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罗胖(罗振宇)如此,樊登如此,李镇西如此……

我们小老师和这样的大咖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也不必自暴自弃,就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

时间从哪里来?

打开一本本的书籍!

时间从哪儿找?终生以书为友。Reading! go!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