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量(1.27) - 草稿

    今天初五,值班忙完了工作去看孩子們。大侄子開的門,妗子在吸氫,大侄子自己在地上擺弄奧特曼和恐龍。說起了我的工作和初二的事故~真的是意想不到。期間大侄子一直都在自己玩,聽我說到半路,忽然問了我一句“她爲什麼病了?”原來他其實一直在聽,還能有邏輯地思考呢。

    過了好大一會兒表弟一家三口才來,進門之後博睿看看這看看那,既不和任何人打招呼,也不和哥哥一起玩,偶爾躲在媽媽身後。似乎是他的什麼玩具找不到了,但他既不去找,也不告訴大傢什麼樣,就在那裏遠遠地冷眼觀望。任由大家揣測和尋找,找出來他就冷冷地說不是。一個多月來,每次見到他,他要麼不說話,要麼說“你去!”不管是對奶奶還是對媽媽,態度都很強硬。

    我試圖讓兄弟倆一起玩耍,老大到處跑,自得其樂;老二不傍前,執意躲閃。我忽然想起來了這麼多次,從沒聽他叫過“哥哥”,連媽媽奶奶也很少很少。聽到的都是對大家的要求或指令性語言“我要~!”“你去~!”爸爸媽媽每次都告訴他“叫姑姑”“跟姑姑再見”他都是毫不理會。其實他可以很懂事也可以講禮貌,但得有個充分的理由或條件。家裏客人的討好他是不理會的,禮貌性的誇獎就更沒必要。大家以他爲話題彼此寒暄,他一點也不受用。他給我的感覺就是:高高在上的人不需要禮貌,禮貌在他面前就是討好。對他來說,估摸着社交這事有些沒必要,說好話求人之類的事他命令別人去做,而討好他的人他不需要社交。他其實會說,也知道說什麼,可以按照大家的期待表現得很好,但只限於沒人可以命令,不得不與人合作的時候。

    弟妹把老二抱到桌前,老大不肯來,我們聊天老二也不安生,他不想參加聊天,但總是想辦法吸引媽媽的注意或岔開話題。讓老二去陪哥哥玩,又玩不到一塊兒。剛去了一會兒就生氣回來了。我們很納悶他爲什麼生氣,問他原因他說“我要看電視”“看什麼?”“看奧特曼。”(我有點奇怪他爲什麼忽然看電視,以前也從沒發現他對電視感興趣),他媽媽沒說話也沒去開電視,他就憋着臉用手使勁推桌子生氣。“你爲什麼要看電視呢?跟媽媽說說原因,或者她就會答應你了”聽了我的話他還是不回答,小手不停翻動着盒子,似乎在考慮。“你也可以大聲說出來“我很生氣!”他還是不說話,但每次我跟他說話,他都看向我。有進步,他開始看我就說明認真聽我說話了。然後繼續擺弄盒子開始問媽媽“盒子裏有什麼”。博聞過來打開了摔炮的盒子感嘆“這麼少啊”,然後跑出去了。他轉過來看看他的,又回去看看自己的“有好多。”(他鬼精鬼精的,每每很在意和哥哥的比較)

    博聞總算在爸爸的帶領下來到了桌前。人到齊了,那就從他開始交流吧“你過得好嗎?最高興的事情是什麼?”“挺好的,高興的事情是和西西姐姐玩,明天我還要去滑雪。”“那新的一年就要開始了,有沒有希望改變的事情?”媽媽見縫插針地插話“你的學習要~上課要~”“沒有要改的,我挺好的”“你希望爸爸媽媽怎樣做你會更好呢?他們有沒有需要改變的做法?”“媽媽不要讓我學習”“是天天嗎?三十、初一也學了嗎?”“沒有。”“那得課堂上好好聽,只要學校學習任務完成就沒了吧?”“老師沒作業,是媽媽讓學習的”“我說是老師佈置的”“老師沒佈置”……有沒有作業,學習不學習忽然就不重要了。學前班本來就是做準備的,正式課程還沒開始,孩子已經先失去了對媽媽起碼的信任,着實令人悲哀。“好的,媽媽會考慮,不要老是加碼,說完了可以去玩了。”他高興地飛奔而去,在沙發上跳了一會兒又補充說“我還有一個願望,每天給我買玩具~”

  “每天不學習,還天天買玩具,這願望~”表弟一臉苦笑。

    不管怎樣,孩子今天表現真的進步很大,表達也很清楚。溝通這件事最主要的就是能表達自己的訴求並得到支持鼓勵,或許不能全部滿足,但至少他還在努力。他的溝通模式沒問題,有表達有迴應,對每個人的可信度還有準確的判斷。之所以個人溝通不專注,其實不是不能專注,而是害怕得不到認可和支持,甚至受到打擊。被指責打擊產生的迴避交流,是他對自己的堅持,更有不自信。只要有足夠的寬容和理解,跟他好好把大人的想法說明白,他是可以改善的。

  期間老二一直默默地聽着,自己擺弄着東西,還時不時瞥一眼我們(他很少正眼看人,都是斜着瞥一眼似乎對所有人都不滿)。看他平靜了,我問他“年過完了,你過的好嗎?”“不好!”“最高興的事情是什麼?”“沒有高興的事。”他媽媽趕緊補充“挺高興的啊,三十的時候爺爺還帶你出去,初一和**一起玩,你挺高興的啊。”可是孩子就是不高興。“那你的新年願望是什麼呢?怎樣才能讓你生活更好呢?”“看電視”他媽媽沒有說話,表弟噗嗤就笑了:剛那個岔口還沒過去呢。見大家沒反應,他馬上又開始積蓄力量使勁表現生氣:憋紅了臉,扔盒子,推桌子。這次是後退了一步,低下頭兩隻手推。桌子紋絲不動,他開始生氣地踢桌子。他媽媽向後拉了拉椅子,坐在那裏看他生氣。看得出她已經努力剋制自己保持平靜了。奶奶回來了,我再次重申“可以跟奶奶說,奶奶很可能會答應你哦”他衝我白楞了一眼“大人說!”“你想讓誰說得告訴誰啊,不然我們怎麼知道誰說呢”“我說了好多次了。”奶奶也再次說明“我纔來,沒聽到,不知道你到底想幹嗎”

  “大人說!”……這場拉鋸戰進行了半個多小時了,奶奶到來也沒有進展,會談馬上要結束的時候,表弟總算找了個臺階,用問答的方式含蓄地答應他看電視。但已經該走了,現在不行,只能回來看。“現在看!”“明天看吧,現在要去喫飯了”“喫着飯看手機!”“要看就別去喫飯,要去喫飯就回來看”“去喫飯,也現在看!”那不可能,這件事做不到。他終於忍無可忍地拿出了殺手鐗“哇”地一聲爆發了,推桌子、踢門、咚咚地跳着腳大哭。

    看上去,他的溝通模式就是他想要啥就必須滿足,他幹什麼別人都不能反對。如果誰要是讓他一時不痛快,他就會讓對方一直不痛快,四處作對,直到對方認輸臣服爲止。可惜時間不允許,沒有讓他表現完。要是把他帶回自己家,放那隨他去,媽媽該做飯做飯,爸爸該出門出門,他沒有觀衆肯定馬上換別的辦法接着鬥,說不定把一家人攪和地啥也做不了也未可知。

    他們走後我又坐了一會兒,才知道事情大概:他去沙發上玩,不小心坐到了遙控器打開了電視。他媽媽走過去隨手關了。然後就引爆了接下來沒完沒了的衝突。“我猜這個當媽媽的雖然也不高興,但爲了晚飯的順利會無條件讓步”“她知道不該讓步,說不定會回來再讓他看”

“媽媽贏了~”博聞做出了這樣的判斷。我的侄子們真是一個比一個不簡單。

  後記:  做家庭療愈已經有年頭了,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每個人的訴求都要被重視和滿足,每個人都能客觀面對現實,才能構建新的溝通模式,打造和諧氛圍。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首先弄清楚家庭的基本規則,可是,這個家庭的規則是什麼呢?這還真得好好想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