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二首》

下面以教學《〈詩經〉二首》(《關雎》《蒹葭》)爲例,來談談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具體實施。


1.案例設計的依據。


一是結果確立的依據。《〈詩經〉二首》所在單元的單元目標是瞭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們的智慧,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就語文核心素養角度而言,學生應在課文學習中學會審美鑑賞與創造,包括增進審美體驗、鑑賞文學作品、美的表達與創造三個層次。基於這三個方面,筆者以審美鑑賞爲導向,將本課學習目標即學生需達到的學習結果確立爲:體會詩中歌詠的美好感情,感受情詩中讓人怦然心動的美感,獲得美的愉悅。


二是內容擇取的依據。以“審美薰陶”這一結果爲導向,遵循以文本資源整合爲基礎的原則,立足“情詩”的內容特性,將學生學習任務的具體內容鎖定爲“美”,包括“美人之美、情癡之美、情詩之美”,再將《詩經》中的其他情詩進行資源整合,以拓寬學生文化視域,強化審美體驗。


三是形式選擇的依據。首先,形式要契合文本,故需立足於“情詩”這一文本特性,緊扣“情詩之美”的內容。其次,形式要激活思維,學生對詩中美好感情的感悟應輕鬆有趣,課堂學習任務應讓學生感受到“詩”的靈動優美,避免“經”的晦澀無味。故筆者將兩首詩進行整合,以比較聯讀的方式,將學習任務設置爲三個輕鬆有趣的問題:①兩詩中哪位女子更美?②兩詩中哪位男子更癡情?③誰是情詩高手?激發學生的審美鑑賞,令其在輕鬆愉悅的學習任務中獲得審美的薰陶。


2.案例實施與分析。


本課主要分爲四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詩吟唱。爲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引導學生進入輕鬆、愉悅、親切的審美氛圍,筆者先以吟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悠揚婉轉的韻律中與《詩經》初見,再配合多種形式吟誦,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詩經》的韻律美,讓學生在輕鬆自由的吟唱中意識到詩可以吟,可以誦,可以唱,《詩經》是無比親切的文學。


第二步,比較聯讀。對《詩經》的內容之美進行鑑賞。筆者首先拋出一個大綱性問題:從內容上看,兩首詩有何相似之處?這一問題難度不高且具有很大程度的開放性,足以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時也架起了兩首詩歌比較聯讀的橋樑,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自主嘗試整合文本,發掘學習材料之間的共性,挖掘比較點,爲後面的比較聯讀奠定基礎。


學生在開放的學習任務中極易從內容上發掘出兩首詩的共性,如“都寫了一位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深切愛戀”。基於此,後面的聯讀任務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展開。


“兩詩中哪位女子更美?”此任務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細讀分析詩中的美人形象。如:《關雎》中女子的性美與形美;《蒹葭》中的女子美在朦朧夢幻、若即若離。任務效能在析讀的過程中產生,答案是開放的。


“兩詩中哪位男子更癡情?”此任務旨在讓學生深入感受情詩中愛而不得、九曲十折的愛。如:《關雎》中“情到極處必生幻”,《蒹葭》中溯溯洄洄的苦戀追求。任務重在審美體驗與鑑賞。


“誰是情詩高手?”此任務是本課的難點,重在引導學生對詩歌的創作手法進行合作探究。


通過對學情評估,筆者基本瞭解到學生可以發現兩首詩詩句、章節重複的現象,只需在引導的基礎上適時提出“重章疊句”的知識點即可。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對兩首詩迴環往復的美感有了較爲豐富的體驗,學習結果的形成自然也就順理成章。


第三步,情詩延展。爲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詩經》中“重章疊句”的審美體驗與鑑賞,筆者從《詩經》中有意擇取了《山有扶蘇》《靜女》《出其東門》《木瓜》作爲延展材料。延展材料的擇取符合如下要求:符合情詩的內容特性,具備重章疊句的形式,內容簡單明瞭,爲學生讀懂詩歌降低難度。


第四步,情詩創作。具體內容爲仿照課文中的重章疊句,代替詩中女子寫一首情詩迴應男子。這一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從審美鑑賞走向審美創作,運用課堂習得進行美的表達與創造。


總之,本課以吟唱爲基礎,以比較聯讀爲橋樑,通過三個關聯度較高的學習任務,反覆鑑賞詩中美好的感情,並整合《詩經》中其他情詩資源,激發學生從鑑賞走向創作,促進審美鑑賞與創造在課堂的有效落實。同時,通過輕鬆靈動的學習任務設計,讓學生在獲得《詩經》的審美愉悅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激發其傳承文化的自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