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下面以教学《〈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为例,来谈谈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1.案例设计的依据。


一是结果确立的依据。《〈诗经〉二首》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就语文核心素养角度而言,学生应在课文学习中学会审美鉴赏与创造,包括增进审美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三个层次。基于这三个方面,笔者以审美鉴赏为导向,将本课学习目标即学生需达到的学习结果确立为: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感受情诗中让人怦然心动的美感,获得美的愉悦。


二是内容择取的依据。以“审美薰陶”这一结果为导向,遵循以文本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原则,立足“情诗”的内容特性,将学生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锁定为“美”,包括“美人之美、情痴之美、情诗之美”,再将《诗经》中的其他情诗进行资源整合,以拓宽学生文化视域,强化审美体验。


三是形式选择的依据。首先,形式要契合文本,故需立足于“情诗”这一文本特性,紧扣“情诗之美”的内容。其次,形式要激活思维,学生对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应轻松有趣,课堂学习任务应让学生感受到“诗”的灵动优美,避免“经”的晦涩无味。故笔者将两首诗进行整合,以比较联读的方式,将学习任务设置为三个轻松有趣的问题:①两诗中哪位女子更美?②两诗中哪位男子更痴情?③谁是情诗高手?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令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任务中获得审美的薰陶。


2.案例实施与分析。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诗吟唱。为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轻松、愉悦、亲切的审美氛围,笔者先以吟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悠扬婉转的韵律中与《诗经》初见,再配合多种形式吟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诗经》的韵律美,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吟唱中意识到诗可以吟,可以诵,可以唱,《诗经》是无比亲切的文学。


第二步,比较联读。对《诗经》的内容之美进行鉴赏。笔者首先抛出一个大纲性问题:从内容上看,两首诗有何相似之处?这一问题难度不高且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足以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也架起了两首诗歌比较联读的桥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整合文本,发掘学习材料之间的共性,挖掘比较点,为后面的比较联读奠定基础。


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任务中极易从内容上发掘出两首诗的共性,如“都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深切爱恋”。基于此,后面的联读任务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展开。


“两诗中哪位女子更美?”此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诗中的美人形象。如:《关雎》中女子的性美与形美;《蒹葭》中的女子美在朦胧梦幻、若即若离。任务效能在析读的过程中产生,答案是开放的。


“两诗中哪位男子更痴情?”此任务旨在让学生深入感受情诗中爱而不得、九曲十折的爱。如:《关雎》中“情到极处必生幻”,《蒹葭》中溯溯洄洄的苦恋追求。任务重在审美体验与鉴赏。


“谁是情诗高手?”此任务是本课的难点,重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手法进行合作探究。


通过对学情评估,笔者基本了解到学生可以发现两首诗诗句、章节重复的现象,只需在引导的基础上适时提出“重章叠句”的知识点即可。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两首诗回环往复的美感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学习结果的形成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第三步,情诗延展。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审美体验与鉴赏,笔者从《诗经》中有意择取了《山有扶苏》《静女》《出其东门》《木瓜》作为延展材料。延展材料的择取符合如下要求:符合情诗的内容特性,具备重章叠句的形式,内容简单明了,为学生读懂诗歌降低难度。


第四步,情诗创作。具体内容为仿照课文中的重章叠句,代替诗中女子写一首情诗回应男子。这一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从审美鉴赏走向审美创作,运用课堂习得进行美的表达与创造。


总之,本课以吟唱为基础,以比较联读为桥梁,通过三个关联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反复鉴赏诗中美好的感情,并整合《诗经》中其他情诗资源,激发学生从鉴赏走向创作,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课堂的有效落实。同时,通过轻松灵动的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在获得《诗经》的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其传承文化的自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