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如此该多好

都说专注度越高,效果越好。

站讲台也站了20年有余,总希望台下的每一双眼睛的主人都能高度专注,知识留存率再高一些,无论是教室里的孩子还是自己的,我都对他们给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课堂效率能再高一些,学得更轻松一些。

可事实证明,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年内11月中旬,因为疫情原因,又一轮的居家网课模式开启,我得以以纯家长的身份来看待自家孩子是如何上课的——早上近7:00,就开始端坐在书桌前,中间快速吃过早饭一直到中午12:00甚至更多,下午2:00左右继续“枯”坐,一直到6:00左右,若作业效率完成高的话,晚饭后再坐一个多小时,效率低就没有上限了……除去中间喝水上卫生间之外,孩子一天要坐将近10个小时!这坐功要放在成年人身上,先不说效率高低,单是身体恐怕就吃不消。

实际上,自家闺女的学习效率也确实让我这颗老母亲的心倍加担忧:一边心疼,一边焦虑,再配上时不时的愤怒:这就是刚刚过去的两三个月自家孩子的学习概况。

所以我总在思索,课堂,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孩子们学的再轻松一些?

也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恰好刷到了一则小视频,来自于上海市建平中学院校长冯恩洪的两分钟谈话,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冯校长说,课堂上学生大致分为四类:

一部分孩子听课是接受,
一部分孩子听课是享受,
一部分学生听课在忍受,
一部分孩子听课是难受。

我在第一时间被这位老教育家的“四种受”总结惊住了!

天哪!总是站在讲授的角度、家长的角度去抱怨,却忘记了换位思考,忘记了理解,与孩子们产生共情,忘记了考虑孩子们的接受情况!

一句话,做大人的我们,没有“看见”孩子!

为什么如此划分?就跟手伸出来五个手指长短不一相似,一个班的孩子总是有差异的,若是给有差异的学生无差别的教育,让有差异的孩子达到同一个高地,这是梦想,这是拔苗助长!!

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得到提升?因材施教,关注孩子,看见孩子,发现孩子。

先弄清楚孩子过去从哪里来(已经掌握的知识),再看看他们现在在哪里(当下的状态如何,下步可能会走向哪里),然后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私人定制”一份发展学习纲要,才能把孩子送到可能达到的最好远方。

这其中“最近发展区”这座桥梁不可忽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大人们尤其是教师,若能将这一理论解读通透,并科学恰切地运用到孩子们身上,必将会迎来教育发展的美好春天。

有研究证明,一个孩子现有的水平,再加上20分,就是他伸出手来够不到但跳起来能抓到的能力。找到这个区间下功夫,想方设法让孩子产生跳起来的欲望,帮助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让有差异的孩子在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中每天都能超越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积累“我进步了”的成功积淀(俗称小步子,快反馈),达到良性循环,那么就会出现“要我学”让位给“我要学”的美好蓝图。

这是冯校长为孩子们绘就的“绿色通道”,给老师们指明的极简方案。

听起来简单,要实现落地生根、开花壮大,则需要有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打底子,需要足够的爱心耐心护航,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


这是一个广“聚粮”、深“挖仓”的长线工程,也是需要持续接力、行稳致远的长远工程。

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漫漫长路必见曙光。

课堂原来可以这样。

课堂若能如此,该有多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