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了解自己,一切變得不同 ——離九思《品| 檀木山》

《品| 檀木山》

作者:離九思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前者既包括宇宙的終極真理,也包括人們心靈和精神層面的思索和總結;而後者的涵義,則是我們面對和賴以生存的物理世界,是物質層面的範疇。人類自從在這個世界上誕生以來,無時無刻不在填補物慾的道路上中勇猛精進,一刻也沒有停歇過。在對物質的追求和索取之中,精神層面的思考也相伴而生。

九思老師的《品| 檀木山》這篇小說,在“道”和“器”兩個層面,給了自己的解讀。

上個世紀的90年代末,我國的房地產業蓬勃發展。伴隨着土地經濟的興起,耕地保護、農民生活和開發商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暴力拆遷一度遍地都是。很多人只不過僅僅出了個門,回來之後卻發現自己辛苦修建,幾代人住了幾十年的祖屋已成一片白地!這不是故事,是曾經發生的真實的事件!

面對巨大的不可逆的社會洪流,每一個人都要面對撲面而來的大變革,不管我們多麼渺小。利益的衝突,原有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的改變,人人都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要麼是接受和配合,自覺融入到這個不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洪流中;要麼做一番無謂的抵抗,最後被動地融入到這個不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洪流中。

“我”的父親主動配合拆遷,從原有的村落搬進樓房,雖有無限不捨,但做法當然是正確的。王滿川的父親以死捍衛自己的老宅不被利慾薰心的開發商暴力拆遷,當然也無不可。但是,在真實的那段歷史中,王滿川的父親絕不是普遍的,只是個例!

但是,無論自覺,還是被動,骨子裏的對於長久以來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留戀和懷念,都是長期的,根植於骨子裏的!這一點,大家並無不同!

“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土地與人,反哺還是掠奪,那是人類應該思索的大課題。”作者文章中的這句話,這也是作者的第一層面的思索,是形而下的。

幾十年來,伴隨着人們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瘠,人們的信仰在缺失,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化和傳統在巨大的物慾掩蓋之下,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爲了利益,人們肆意妄爲;爲了掠奪,人們無惡不作!

二十餘年過去,整個國家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片片農田變成了鋼筋水泥。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住上了居室,變成了新的城裏人。而一批批的所謂的“聰明人”,乘着時代給予的紅利,搖身一變成了社會的成功人士。

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佔據着社會的巨大資源,擁有廣闊的人脈,手中掌握着相當的財富,表面上做着造福於民的公益事業,背地裏卻幹着不爲人知的齷齪勾當。小杜老闆的爺爺杜幹部,或許是一個只知道盲從的舊式農民,雖然幹了壞事,但因爲時代的洪流,算不得個人的大錯。可是,小杜老闆作爲一個985畢業的高端人士,欺世盜名,藏污納垢,給國家的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纔是罪不容誅!

社會秩序的維護,一靠法律,一靠道德!法律條文雖然包羅萬象,但卻不能從根本上制止人們的惡行惡念;道德對人們言行的約束,則要遠高於法律的標準!道德是衡量人們是非對錯的最低標準,而法律則是不能突破的底限!我們都知道,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道德則有賴於人們的精神信仰以及傳承。

當流傳了兩年的拆遷的傳聞終於變成現實,“在換盡舊山河的藍圖裏,這座戶戶鄉里鄉親,院落連着院落的黃角埡村,終將成爲橫貫東西的S327交通樞紐。”“我”親眼看着這一切發生的徹底的變化,心裏“在憤悶和惆悵間搖擺時,忽而想起檀木山,便備了一身行頭,開始了自我逃避的七天行程。”

檀木山,象徵着心靈的寄託和探索。這是作者第二個層面的思索,是形而上的。

在閱讀本文時,我仔細度了一下,檀木山,黃角埡村都是真實存在的地方。不用說,這些個地方很美很美,巴蜀之地,自來人傑地靈!

“我”來到這個提前預定好的JW戶外俱樂部酒,意外地認識了王滿川,“一個留着板栗色羊毛卷,兩側和後腦勺鏟得只剩青皮的年輕人”。通過王滿川的介紹和指引,“我”領略到了善若洞的渾厚靜穆,見到了表裏不一的小杜老闆。前者是傳統的堅守,後者是信仰的缺失!

“我”從老家來,帶來了老家的鑰匙,來到這個滿是佛像的通天洞裏,“我整理衣冠,站在通天洞那尊雙手擺出與願印的佛像前叩拜下去,心中安定。一面體會與聖者的親近,一面體會與大地的融合。”

“我扯斷手腕上的紅繩結,把兩把鑰匙塞進佛像坐着的石透雕須彌座下。從此以後,唯有我知道鑰匙的所在。它們會和石窟裏的這尊佛像一起,確鑿無疑地守在這座檀木山。雖無形無相,卻又無處不在,正如我對老家、對土地的思念。”

不用多餘的發揮,不用做過多的解讀,作者這幾段話已經明確地點明瞭這篇小說的主旨。

因爲了解自己,一切變得不同。2023-1-29   16:2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