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教学的问题与改进建议》读书笔记

        在这一章中,王荣生教授以《一分钟》和《肥皂泡》两篇课例指出了小学低段教学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总的来说,当今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识字教学与课文教学割裂,思想教育跳空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王教授给出的改造的途径是用概括性的语文知识来统领具体的语文知识。

      (一)“事实性知识”

        1.什么是“事实性知识”?具体的语文知识就是“事实性知识”。“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语词、语句等,是具体的语文知识,我们叫它“事实性知识”。

        2.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是“知道”,学习目标是“记住”。

        3.当今课堂上事实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是怎样的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语文学科的每一篇课文都免不了记背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细节等。这一点、那一点,这一处、那一处,一堂课下来,教师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很多,学生要记的东西也很多。语文教师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好像都知道了,但一段时间过去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快速的遗忘现象呢?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知道的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其实都是临场的强制记忆。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只要求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事实性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可能更多地偏向事实性知识;但是事实性知识几乎是无限的,今天教一篇课文,这一句、那一句,这一处、那一处,明天又是另一篇课文,又是这一句、那一句,这一处、那一处,这样的语文教学看来是不行的。

      (二)概括性知识

        1.什么是是概括性知识?概括性知识就是大概念,语文科学的概括性知识,其本质还是知识,但具有概括性。在本章中,王教授提到的概括性知识有:

    在《一分钟》里提到:

⑴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学习)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⑵阅读(朗读)故事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头脑中展现具体形象。⑶用讲述的语气、语调朗读故事。⑷按照虚构故事、小说的模式来阅读理解。

        在《肥皂泡》课例中提到的概括性的语文知识有:⑴作家的语言(词语、句式等)准确地呈现他们的感官印象。⑵散文中的描写语句,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⑶联系自己的经验理解(想象)课文中的描写语句。⑷散文中对往事的回忆,目的(意图)是述说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列举的一节国外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的典型课例中提到的概括性的语文知识有:⑴诗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每一个词都经过作者的细心雕琢并蕴含着丰富的意义。⑵识别、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诗句的意思。⑶联系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求作者的意图并深入理解诗的含义。

        2.概括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目标是“理解”。

(三)如何用以上理论改变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1.学习和应用具体的语文知识来理解课文。这也就是学文识字。这是事实性知识的教学,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一直在做的事情,学习这个字词、那个字词,理解这一句、那一句,这些都是需要的。

        2.借助于课文学习中的这些事实性知识,“探究”概括性的语文知识。比如《一分钟》,通过对课文中出现的三处“就”字的语意探究,一年级小朋友开始明白,原来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想象、表演一些语句的场景画面时,一年级小朋友开始明白,原来记叙文阅读要在自己的脑子里出现一串画面。比如“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决定”是什么样子呢?想象具体的画面。“探究”概括性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和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3.用概括性知识去统摄、勾连具体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中的一篇篇课文涉及许多零散的知识,而零散知识不可能被牢固地记忆。现在可以用大概念(概括性知识就是大概念)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勾连起来,每当说到“联系语境”,同学们或许就会想起《一分钟》中的一些字词,每当说到“想象画面”,学生或许就会联结《一分钟》中的一些语句。而一篇篇课文的具体的字词、语句等经验不断丰富,又会促进学生对概括性知识的理解。

(四)用概括性知识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怎样的 

        概括性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用《一分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探究四条概括性的语文知识,只是对这四条概括性的语文知识“理解”的开始,以后再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经验,逐渐地有更多的明白、更丰富的理解。概括性知识的学习,不是一教了之,而是不断加深理解的持续的建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谓螺旋式上升,就是给概括性知识不断地增加新的经验,在新经验的增加中不断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探究的是概括性的语文知识。“探究”就意味着自己去“发现”,发现概括性的语文知识,对概括性的语文知识不断有新的理解。概括性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力,学生必须经探究而持续建构对概括性知识的理解。那么怎么探究呢?探究的过程就是上面所归纳的三条:⑴学习和应用具体的语文知识来理解课文。⑵借助于课文学习中的这些事实性知识,“探究”概括性的语文知识。⑶用概括性知识去统摄、勾连具体的语文知识。

(我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心,不要追求一蹴而就。)

(五)为什么要用概括性知识开展语文教学

        概括性知识具有强大的迁移力。比如《一分钟》提到的四条概括性知识,如果能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以后读故事、小说等叙事作品就能迁移和运用自己理解的概括性知识: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重要字词,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头脑中展现具体形象,按照虚构故事、小说的模式来阅读理解,用讲述的语气、语调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我的理解:用概括性知识去统摄、勾连具体的语文知识,首先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事实性知识,因为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扎实,自然有可能成为积极词汇,在个人的表达中灵活运用。二是学生在一篇篇课文中的具体的事实性知识的累积下,对概括性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语文能力。)

(六)语文学习和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探究”概括性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和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概括性的语文知识,而不是一篇篇课文中的具体细节。在语文教学中,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真正要学的东西是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策略,这就是概括性的语文知识。应该从以往的“这一篇、那一篇,这一句、那一句”转向引导学生探究概括性的语文知识。对于探究的过程,归纳为三句话:⑴学习和应用具体的语文知识来理解课文;⑵借助于课文学习中的这些事实性知识,“探究”概括性的语文知识;⑶用概括性知识去统摄、勾连具体的语文知识。

        (七)本章阅读的其他收获

        1.要将朗读作为一种阅读理解的方式。对于识字的教学,除“读准字音”环节进行指导外,在理解课文学生连贯朗读时,教师对语音的轻重、断连和语气、语调等,也要进行指导。

        2.虚构故事或小说有两个阅读理解的线路:一是要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二是故事模式,愿望、阻碍、结果。

        3.词语是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4.对散文及其教学的认识:作家用这些词语是要准确地呈现其感官印象。散文中的景象并不是客体的再现,散文中的描写语句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散文中对往事的回忆,目的(意图)是述说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经验。阅读散文作品或小说中的描写,要有意识地捕捉那些独特的词语,读懂作者的心灵感受。

        总体感想:王教授所指出的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很准确、很普遍的,我就是这样教学的。我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针对课文内容理解。具体方法是:对课文内容提出自认为的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回答时出示相关句段,然后再对句段中体现的写作方法进行点拨。提出的问题割裂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感知,所认为的写法点拨也是这一处、那一处,不成体系。王教授的观点像一扇窗,给我打开了进行教学设计的另一种思路。我觉得他的思路和余应潮老师的板块教学很相近。今后一段时间好好阅读王荣生教授的书和余映潮老师的书,尽量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板块式教学,用概括性知识统摄、勾连事实性知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