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特講《老王》

整節課分爲了三大板塊:“楊絳眼中的老王”“老王眼中的楊絳”“爲何總覺得心上不安”。

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帶領他們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針對老王的形象分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作者爲何用“活命”而不用“生活”?討論後明確:“活命”只是一息尚存,苟延殘喘,在生命線上掙扎着活下去,得過且過;但是生活除了物質以外,還有精神層面的需要,而這一需要是對生命質量的追求。老王的生活水平還談不上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所以用“活命”。

2.文中哪些描寫可以看出老王是在活命?討論後明確:外貌——“想象中的殭屍”“骷髏”“一堆白骨”等寫出老王身體素質非常差;家庭——孑然一身,無依無靠,家對他而言僅是個睡覺的地方,毫無溫暖可言。工作——失羣落伍,沒有單位,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彷彿被拋棄。


3.文章介紹老王時多次用“只”,如“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只”有一隻眼睛,“只”好託老李來傳話等等,如何理解“只”字?明確:“只”強調了老王別無選擇,沒有別的辦法,準確地寫出了老王孤單、命苦的境遇。在如此條件下的老王自己生活困苦,卻總想着爲他人撐傘,常常給予我們真誠溫暖的幫助,在作者筆下,老王命苦而心善的形象就樹立起來了。

圖片


《老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自然是“老王”,這一環節可以稱之爲“起”,那“老王眼中的楊絳”又是如何的呢?這一板塊緊承上一環節。在作者眼中,老王命苦而心善,對於老王眼中的作者形象,文章沒有明確寫出。於是我帶領學生,繼續精讀文章,希望透過文章的蛛絲馬跡,走進老王的內心世界。

討論歸納:

1.在老王心中,楊絳經濟條件也不好。明確:因爲老王給作者家送冰,車費減半。老王送錢先生去醫院表示不要錢,我一定要給錢時,他啞着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老王臨死之前還爲我們送來雞蛋和香油。我轉身進屋時,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

2.在老王心中,自己的政治境遇要好過楊絳。文革是一個知識越多,人越反動的年代,楊絳的女婿自殺,錢鍾書先生身體不好,楊絳夫婦都是“反動學術權威”,遭受到非人的折磨。而老王是無產階級,在政治上不會受到迫害,在老王看來,楊絳一家也是需要關心和照顧的,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他也會去幫助楊絳一家。越是被剝奪,越是懂得感恩,越是被傷害,越是懂得悲憫。


楊絳的女兒送給老王魚肝油,治好了老王的眼睛,楊絳一家從來沒有佔過老王的便宜,可是在老王去世後,作者卻總覺心上不安,以至於在86歲高齡時,還寫下了這篇回憶性的文章,作者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於是這裏課堂從人物形象的分析轉到了對文章主旨的探討。

討論後明確:仔細閱讀文章會發現,楊絳和老王的交往中,從來都是老王來楊絳家裏來,楊絳只是一次偶然的散步過程中路過老王家。中國人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可能在楊絳看來,沒有平等對待老王,自己是失禮的。雖然,老王每次給楊絳幫忙,楊絳都會用錢來回報老王,但是在生活中,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在特殊的年代裏,我們幫助過老王,老王也從來不欺負我們,老王也用他的行爲帶給了我們溫暖。就是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偏偏命運悽苦。相比於老王,我們衣食無憂,身體健康,想到老王悽苦的一生,所以總覺得心上不安。文章給了我們很多啓發: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愛越多,隱忍就越多,愛越多,愧疚也就越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