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初民的情懷——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讀書札記(3)

古希臘文明以多種形式閃耀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如雕像、文學、哲學等。

本篇嘗試從文學角度來探討,同時擬借《蔣勳說文學》與中國古代文學作一個簡單比對。


一、古希臘文學的發展歷程——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

古希臘文學的發展歷史,經歷了詩、悲劇、喜劇。詩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史詩或敘事詩、抒情詩。

1.史詩:講述神話、英雄的故事

一說到古希臘詩歌,首先想到的就是荷馬史詩。主要是描述神靈或英雄的日常活動的敘事詩。

2.抒情詩:表達所思、所想、所感

繼荷馬史詩之後,古希臘人便開始以抒情詩的文學體裁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傳達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感悟。大多以歌唱的形式來表現,歌唱時還伴有管絃樂器的樂聲。這些詩歌就像我國的《詩經》一樣,樸素卻深邃動人。

古希臘的抒情詩盛行於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

公元前8世紀後,希臘原有的氏族制度逐漸瓦解,階級分化日益加劇,社會不平等現象加深,城邦逐漸形成。人們失去了氏族的庇護,同時也擺脫了氏族的束縛,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個人意識便代替了原來的集體思想,個人的情感要求也從多個方面表現出來,由此產生了抒發個人情感的抒情詩。

抒情詩不再是簡單地敘述故事,而是着意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愫和感受,表達內心所思、所想、所感。這對創作者和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文化層次的要求顯然要高於敘事詩對人的要求了。因此,抒情詩的出現,也意味着古希臘文化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3.古希臘悲劇:雅俗共賞

與抒情詩相比,悲劇既具有戲劇的成分又具有完整的劇情,因此貴族階層能夠接受它,普通大衆也能夠接受它。它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雕塑、建築和抒情詩,成爲一種人人都感興趣的文學藝術形式。而且修建了很多劇場。

4.世俗化的喜劇與高處不勝寒的哲學

當悲劇發展到巔峯之後,兩種不同的文學發展路徑又出現了:一種是悲劇徹底走向世俗化,其結果是產生了另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喜劇;而另一種是悲劇走向了更爲高級,甚至“高處不勝寒”的境界,最終激發了哲學的高揚。

在某種意義上,哲學與喜劇其實是悲劇進一步發展的兩個方向,最終這兩者分道揚鑣,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取向。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蔣勳說文學》

1. 《詩經》

《詩經》最早並不是一本書,它是人們在桑樹底下唱的歌,然後被記錄下來成爲詩。唱歌,能讓人們把一件很辛苦的工作變得很開心。而人們認爲詩的情感對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於是就稱爲“經”。

我們知道《詩經》的內容分爲三部分:風、雅、頌。

第一類:風,是流行在民間的民歌。

第二類:,是士大夫階層,也就是當時的讀書人所寫的詩。

第三類:,就是國歌,歌功頌德,在國家大典時必須要唱。但詩經裏的頌,內容很空洞,很多用詞句堆砌起來的。

《詩經》產生於農業社會。《詩經》是典型的農業美學產生的作品。

《詩經》“哀而不傷”,無論多麼悲哀,最後都不會絕望。因爲農業社會里的人們相信循環,冬天萬物都會枯萎、死去,可是大家知道萬物復甦的春天一定會來。

個人再大的哀傷,都會被大自然擔待,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過去的。

這就是農業社會里的情感,記憶都是自然的、美好的。

2. 唐詩:古代詩歌文學的黃金時代

隨着工商業社會的來臨,人在土地裏那種深厚的經驗,那種悠遠、樸素的情感,正在慢慢喪失。

到了唐代,我們遇到一個情況,中國古代詩歌文學形式的完美到達了黃金時代,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李白、杜甫等人。

文學到了出口成章的時候,其內容本身被思考的可能性會被降低。就是說,某個詩句很優美,讀者很容易被它感動,但不太會去思考它的內容是什麼。

3.古文運動: “文以載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古文運動”應運而生。“古文運動”的目的是要把語文重新定位爲:先表達內容。

形式和內容都重要,二者都是文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形式與內容都完美的時候是最好的文學時代。但如果不能偏重的時候,那就先把內容弄好,形式是其次的問題。

“古文運動”從唐代一直延續到宋代。所謂唐宋八大家指的就是以韓愈爲首的八個帶動古文運動的人,蘇東坡、歐陽修等人都參與其中。

例如:韓愈《祭十二郎文》,作者幾乎不做文字上的修飾,只是把內容交代得清清楚楚,卻那麼實在,那麼感人。

還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我們可以看到知識分子不是在爲上面的人講話,而是在爲底下人發聲,這是“古文運動”的真正本質。

韓愈主張“文以載道”,也就是說文學要有思想,要有你所期待,你所信仰的理念(即“道”)在其中。

李白和月亮喝酒,和影子喝酒,這是非常美的個人完成,但是你在李白的世界裏看不見社會。

“古文運動”對整個中國文學、中國知識分子此後的走向是非常重要的。當“古文運動”之後,散文、戲劇(元曲)、小說(明清)等各種文學體裁陸續出現,文學承擔其更多的社會使命。

三、結語:詩,是初民的情懷

簡單比對中國與希臘的文學發展脈絡,從形式上看,詩都是最初的形式。其後纔有其他的文體。

如同人的一生在不同的成長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少年是童謠,青年是詩歌,中年是小說,老年是散文,而整個人生則酷似戲劇。

爲什麼是詩呢?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詩比歷史更真實”,意思是說歷史是客觀世界的記錄,詩是對心情的記錄。事件會消失,可是心情會變成永恆。這也是爲什麼詩中描寫心情特別多的原因。

“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詩是情感的思維。情感是永恆的,那詩也將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人類之初,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常常處在茫然、彷徨之中,人們纔會渴望去了解,這正是詩的源頭。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狀時,他會選擇用詩來描述,因爲詩裏有另外一種對生命的觀照。它可能是一種安慰,一種鼓勵,但肯定不是一個答案。

如今“中國詩詞大會”如此火熱,重新喚起了無數人們內心對詩潛藏的熱情。

原來,詩,作爲初民的情懷,從未遠離,而且一直在我們心中,也必將永遠存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