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上的故事

2023年2月3日  星期六  晴

過年的時候到西安旅遊,專門去西安碑林博物館了,館藏的《蘭亭序帖刻石》,字勢生動,變化豐富,其中二十三個之字無一類同,影響甚大,此帖傳爲是臨摹佳帖之一。

《蘭亭序》作爲“天下第一行書”,非常珍貴。主要是因爲,後世沒有人能創作出那麼高境界的書法作品,甚至包括王羲之本人在內。

《蘭亭序》的創作背景是: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當時社會上層的一幫文化名流,包括謝安、孫綽、王羲之在內的四十多位大咖,有年紀大的,也有年輕的,有達官貴人,也有文壇新秀,不分階層,不論地位,大家都列坐在蘭亭的曲水邊。

盛酒的杯子從上游緩緩而來,酒杯停留在誰的身邊,誰就需吟詩作對,做不出詩的就飲酒三杯以示懲罰。

三年前我曾去過紹興的蘭亭,現場還有人穿着古裝重現當年熱烈場面,讓人情趣盎然,讓千古之後的我來到“曲水流觴”處時都不禁感慨萬千,真的是風流雅緻,令人嚮往。

當時的文人酒酣之餘,大家都做了詩作,這時候有人提議,把所作的詩編撰成一個詩集,以紀念這次聚會。詩集編好後,需要一個序文。

最後序文的撰寫,就交給了書法兼文學大家王羲之。當時王羲之已經51歲了,可謂德高望重,也不推辭,就寫下了《蘭亭序》。

這篇序文倒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談談生死、談談時間、談談古今,談談人生的追求到後來是多麼沒有意思,就文章而論一般,但那天把這幅行書寫得非常精彩。

因爲《蘭亭序》是即興之作,所以真跡作品裏有很多塗改之處。王羲之酒醒之後,想謄錄一遍,但卻再也寫不出那種氣韻佈局和筆畫境界了。

由此,王羲之對酒興之作的《蘭亭序》非常滿意,奉爲傳家之寶。這幅作品一直傳到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子智永手中,卻出了岔子。智永是個出家人,臨終的時候把真跡交給了他的弟子辯才和尚。

辯才和尚將其視爲珍寶,甚至在臥室樑上特意鑿了個洞用於安置《蘭亭序》。當時正值唐初太宗朝,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於是,就派人多次打探《蘭亭序》的下落。

唐太宗也曾三次召見辯才和尚問其下落,但辯才和尚都推卻說不知道。於是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落魄書生接近辯才和尚,蕭翼對書法也頗有研究,與辨才和尚相談甚歡,他最後終於把《蘭亭序》騙到手了。後人還繪畫了《蕭翼賺蘭亭圖》,就是講的這個故事。

痛失真跡之後,辯才和尚非常難過。不久積鬱成疾,去世了。而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後非常喜愛,在遺詔中特別交代,要將其枕在他的頭下。

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着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他和兒子王獻之在中國書法上是頂級高手,至今仍然無人能夠超越。

他們流傳至今的作品,多數只是當年隨意塗抹的書信便條或是文章草稿,上面的文字通常缺失不全,而且文意多數不可考證,正是這樣的一些隻言片語,構成了影響後世數千年的“魏晉書風”。

中國文化有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一個家族的文化星座可以撐起一個時代的文化天空。而王家這個家族裏的“二王”也支撐起中國書法的最高峯,他們的字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足可以光耀千秋萬代。

當時王家裏面彙集大量的書法家,王家的兄弟姐妹、叔叔伯伯幾乎都和書法史有關,如果沒有他們,中國的書法歷史就是不完整的。家族裏甚至連僕人的字都寫得非常好,他們的夫人更是極其了不起的書法家、鑑賞家。

王獻之初學練字的時候,父親王羲之本人不僅親力親爲的教導,還爲他請了當時很多有名的書法大家來教,希望兒子博採衆家之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王獻之曾問父親書法成功的訣竅,父親回答他說先把門前九缸墨寫盡再談。

於是他日復一日地練字,常常一練就是好幾個時辰,無論秋冬寒暑,從不曾間斷,門前的小溪都被墨水染成了黑色。就這樣,九缸墨水寫完,王獻之的書法水平也確實有很大提升。

大家不斷地表揚他少年有成,十分了不起。聽到的誇讚多了,王獻之也覺得自己家學淵源,天賦異稟,已經成爲和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了。

於是有一天,在王獻之寫完一篇詩文之後,拿給父親看一看,王羲之擡頭看了一眼,笑而不語。王獻之不解地問道:“您倒是說啊,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是不是已經和您一樣好了,您已經不給建議了?”

王羲之拿起手中的筆,說:“我們就寫‘之’字好了。爲父寫上面的點,你完成下面的部分。”王獻之一聽,這還不簡單嗎?於是遍把剩下的部分寫完,寫完之後得意的看着父親,問父親自己完成的如何。王羲之看着這幅父子共同完成的書法作品,就說:“你去拿給你母親看。”

王獻之又拿着紙張來到母親身邊讓母親點評,母親看完之後只在紙上留了一句評語“吾兒寫盡九缸墨,只有一點像羲之”,母親也是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精通書法詩詞,他當然知道母親的這個評價代表他的書法作品在什麼水平。

這時王獻之才知道自己和父親書法水平相距甚遠,自己想取得高的成就,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從此他戒驕戒躁,勤加練習,最終成爲和父親齊名的書法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