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贺新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是开始的意思。农历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又称正月,即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既是独立的节日,也是过年的一部分。过年是一组节日,从腊八开始,历经小年、除夕、春节、人日,到元宵结束。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抓住节日最后的尾巴彻夜狂欢,为新年的劳作举行奠基的仪式。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灯火是光明的象征。商周燃烛照明,秦汉张灯结彩。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尤其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由庙堂之高到达江湖之远,在中国扩展开来。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