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用件”類型選文及其教學》讀書筆記

        導讀題2.王榮生教授把教材選文分爲“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類型,請你談談對這四種類型選文的理解,並結合具體課例談談四種類型的選文分別應該怎樣進行教學。

(一)對四種類型選文的理解

        語文教材裏的選文,大致可以鑑別出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它們在語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質、功能和功能發揮方式等,都有本質性的分別。

        “定篇”指中小學生必須學習的中外經典名篇,它是文學素養、文化素養在語文課程中特定的、具體的所指。“定篇”屬於語文課程內容,透徹地領會規定的經典名篇,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重要目標。“定篇”是使學生透徹地領會選文本身,理解和欣賞經典名篇的思想和藝術。

        “例文”是爲相對外在於它的關於詩文和讀寫詩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服務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當於理科教學中的直觀教具,它給語文知識的學習添補進經驗性的感知。“例文”是以選文的某個點或某個側面爲例,使學生透徹地學習語文知識,包括詩和文以及如何讀寫的事實、原理、技能、方法、策略、態度等,語文知識的學習形成或加深對選文這些點或側面的理解感受。

        “樣本”也是爲學習語文知識服務的,但其課程與教學內容的來源跟“例文”不同。一方面,不同類型的“樣本”,生產着不同的課程內容;另一方面,不同學情的學生,必定要求教學內容做相應的調整。“樣本”是解決學生在閱讀這類文本時所產生的困難或問題,在對選文的感受和理解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應該怎樣閱讀,怎樣寫作。

        “用件”意指,其實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一篇文裏的東西,或者借選文所講的那東西,或者由選文所講的那東西觸發,去從事一些與該選文或多或少有些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用件”是利用選文所講的東西或者由選文所講的某一點觸發,使學生從事與該選文或多或少相關的聽說讀寫的活動。

        選文(課文)四種功能的鑑別,對語文教學實踐也有指導意義。不同類型的選文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因而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從教學內容的選擇來說,如果有意將某一篇課文處置成“定篇”,那麼在教學中就要按“定篇”的本性,通過材料的增補、通過所創設的情境,使學生“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作品。而如果自覺地處理成“例文”,那麼在教學中就沒有必要對選文做字、詞、句、篇、語、修、邏、常的面面俱到的分析,應該把師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例”的局部,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學會聽說讀寫的知識、技能、策略、態度。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說,如果處理成“定篇”或“例文”,講解不一定好,卻也不是一定不好。但是,如果有意識地將一篇課文處置成“樣本”,那麼採用“教師講、學生聽”這種與“樣本”本性“根本矛盾”的教學方式,絕對是個嚴重的事故;如果在講和聽的,還是文中所講述的那東西(課文內容以及對課文內容的引申),那也許該稱爲語文教學的災難。

(二)結合具體課例談“用件”怎樣教學

        “用件”這一類型關心的主要是其“內容”的方面,也就是課文“說了什麼”,對“怎麼說”,則只關心其邏輯的合理性與否及說得對不對、說不說得通。在這種類型中,學生其實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一篇文裏的東西,或者借該選文學習文章裏所講的那東西,或者由文章裏講的那東西觸發,去從事一些與文章相關性大小不等的學習活動。

        具有易替換性,是“用件”類選文的特點;而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紹資料,使學生獲知所講的事物(東西),則是“用件”的實質。

        語文教材裏的“用件”大致有三個品種:1.語文知識文;2.引起議題文;3.提供資料文。

        引起議題文。這與陳啓天(1920)所提出的“問題文”有相通之處,但又不同於他“是反映社會、政治、人生重大問題的文章”的界定。引起議題文的“議題”既可以是語文方面的,如果有必要的話,也可以是社會、政治、人生的重大問題以及其他的問題。比如:《講究語言的文明和健康》(人民日報社論),《繼續爲祖國語言的純潔健康而鬥爭》(許嘉璐)就宜處理爲引起語文方面議題的選文類型;《個人與集體》(劉少奇)、《講講實事求是》(鄧小平)等文章,如果認爲有必要的話,也較宜處理爲重大問題方面的引起議題文。要之,引起議題文的關鍵也不在“文”,而在於文中的觀點和理據。換句話說,如果學生因文字的原因對文中的觀點和理據認識含糊,教材或教師就應該“講解”那些含糊點,或者改用其他的文章、其他的媒介;如果學生對文中的觀點和理據持有不同的認識,教材或教師就應該商議那些不同的見解。當然,之所以要引起這方面的議題,帶有語文訓練的目的,如閱讀訓練、寫作訓練、說話訓練等,也就是說,對議題的討論,要規範在語文課的格局裏。

        曹勇軍老師執教的《個人與集體》,是引起議題文教學的一個適宜課例,其教學過程如下:

(課時一)

①課前預習,分析全文 12個段落的段落層次;畫出課文結構提綱,兩人“板演”,討論,“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把握”。②全班齊讀 10-12 段,“要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中'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師生討論,明確三點:(略)。概括起來就是:集體需要傑出的個人,個人必須服從集體。③補充王小波《個人尊嚴》一文,要求課後閱讀,概括文中的基本觀點。

(課時二)

①交流閱讀王文的心得體會,師生討論其觀點。②學生分組討論,“你認爲這兩篇文章的觀點截然對立嗎?爲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熱烈討論,最後形成共識--年代不同、寫作對象不同、寫作目的不同、兩篇文章的側重面也不同。③然後提出第二個思考討論題:“你認爲當今社會個人與集體應該是什麼關係?”各小組認真討論後,推舉代表發言。④留作業《個人與集體新說》,“再一次品嚐思想收穫的喜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