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案读书:《“错误”的行为》(4)2023-02-03

原著:理查德*塞勒

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24万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

拆书:老案

建议先点「赞」+「收藏」+关注 ,再慢慢看,以防手滑找不到

老案读书会:每周泛读一本书,每年精读十本书,让读书引领生活,指明方向


后见之明偏见(事后诸葛亮)给我们带来认识偏差的危害

我们人人都是“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的偏见者。

包括我自己也一样,无法克服后见之明偏见,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感觉不到自己这种偏见的发生,总是不知不觉地就把这种偏见带入自己的行为。

你是不是遇到这样的人,事情没有办之前,他屁都不放一个,事情办砸了,他就振振有词的埋怨:“这事情我早就知道办不成,你们还硬着头皮去办,看看,砸了吧”。如果事情成功了,他又满满信心的说:“我早就知道成功就在眼前,你看事情成功了吧”。

他把成功的事实放大为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本事,而不是运气,把倒霉失败归结与他人的愚蠢和客观环境。这就是理查德*泰勒在《“错误”的行为》中所描述的后见之明偏见。事情发生过后我们会认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是这样。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时候诸葛亮。

有讽刺意味的是事实是,“我们总会看到别人的偏见,却无视自己的偏见,这会导致后见之明的偏见害处更大。

第一,为什么会发生后见之明偏见,这种偏见是如何发生的?

1  记忆扭曲:过去的信息新曝光以后,我们有选择的回忆过去的信息,以放大我们对新信息未来发生预测能力,我们总是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事实行我们真的不知道。后见之明偏见就此发生了。

2  过度自信:后见之明的偏见植根于过度自信和锚定。事件发生后,我们以结果的知识为锚,将我们先前的判断附加到结果上,过度自信我们预判的结果。

第二,后见之明偏见案例,让我们真实的理解它

案例一,为什么给女儿买的钢琴,至今成为家里的摆设?

我女儿15岁的时候对音乐有了爱好,我们也以为她有了这爱好,将来最起码会成为一名钢琴演奏者。我和她妈商量是否应该买一台钢琴有助于她学习音乐。我们最后还给她买了,因为,钢琴是通往音乐成功的必备工具。但是,随后的结果是她连考级都没有通过,如今钢琴成为我家里最奢华的摆设。想想我们买琴的决策过程才知道我们俩都是后见之明偏见的严重患者。

在我们的记忆中,钢琴、演奏家这些词汇引发了对朗朗、李云迪等人钢琴家的选择性记忆,误以为我女儿未来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这大大的放大了我们对她未来的预判,增加了我们买琴的信心,靠直觉作出了判断。

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成为优秀钢琴家所需要训练的成本以及她是否能坚持这样枯燥的训练。我们误以为练琴是个只要简单学习的过程,这是我们俩口子对音乐的成功的误解。事实上,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不仅仅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还需要音乐的天赋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后见之明偏见患者的症状就是靠直觉的过度自信和以为的好结果预判。这就是我们钢琴成为摆设的真实原因,我们都是后见之明偏见的严重患者。

案例二,2008年的新劳动法给给小企业造成危害?

2008年实施了新的劳动法,其中有些规定完全违背的合同的基本原则,比如,企业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企业需要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这大大促使了劳动者不签合同投机心里,影响企业的合理用工,给企业造成负担。

张五常教授曾评说劳动法的往事。张五常认为,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法是中国经济发展由盛转衰的导火线,尽管当年广东经济界对实施劳动法也颇多不同意见,劳动法最终还是强力推行实施落地。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劳动合同落实到位,执意推行劳动法的人或许从来就是后见之明偏见的患者,又强烈地认为他们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见,我们现在承受的也许是过去错误共识效应的余波。

这是人性的通病,小人物会犯这样的错误,大人物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小有小错,大有大错。小错无关紧要,也无足轻重,大错轻则影响民生安定,重则关乎国家安全,江山社稷。

第三,如何克服后见之明偏见

1 更多收集事件的信息:所有的信息都是相关的,但有些信息更有价值。你的工作是权衡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你没有水晶球——根据你面前的实际数据做出决定。不是你想的那样。不管证据怎么说,都要注意。不是你的直觉。

2  做好循环反馈,不断纠正偏差:对任何事件发生不断寻求他人的反馈,看看别人是如何说的,如何判断的,这样有利于纠正你自己对事件看法的偏差,不要小看他人的意见,也许在某一个小点上他人的意见完全正确的,

3 提高认知:认知就是对需要认知的事件知识的学习,积累知识更新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认知的事件超出你认知范围,就立即停止预判,停下来,学习再学习,直至你真的知道了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这样,你不会被的想象去困扰,作出非理性决策。

4 慢思考:慢思考给你时间,给你纠错的机会。慢思考还有个力量就是让你多看数据,多看事实,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来完成,所以,慢思考是理性思考的最好方法。

抛开主观直觉,认真研究每件事情的发生的来龙去脉,仔细研究每个细节的事实。诸葛亮可以料事如神,但是你不行。既然不行,那就想办法克服事后诸葛亮的认识偏见,客观的对到事实,不断看纠正预判和结果之间的偏差,经过这样的刻意练习,你也会成为料事如神的诸葛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