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地名互換,古地名重生,宜春阜陽武威聊城德州地名故事

大家壕!我是地理答啦。

衆所周知,

我國有很多奇葩和有趣的地名,

有很多小夥伴也在後臺諮詢關於地名的問題,

所以我決定,

專門製作一個“奇趣地名”系列視頻,

和大家分享我國源遠流長的地名文化。

本視頻是第一期,

以後會根據大家的要求,

不定期更新“奇趣地名”相關內容。

好了,

現在就開啓我們的“奇趣地名”之旅。

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

是“古地名重生”和“母子互換姓名”兩種現象。

古地名重生,

說的是已經消失了的歷史地名,

被重新使用的情況。

例如:

袁州府這個歷史地名,

消失了100多年,

近年來卻起死回生,

被用於宜春市的市轄區——袁州區。

潁州府這個歷史地名,

也消失了100多年,

近年來卻轉世投胎,

被用於阜陽市的市轄區——潁州區。

母子互換姓名,

說的是以前作爲“府”的地名,

現在被用於地級市的市轄區,

而它們曾經所管轄的縣的名字,

現在反過來被用於管轄它的地級市。

比如:

歷史上的甘肅省涼州府管轄武威縣,

現在反過來成了武威市管轄涼州區。

歷史上的山東省東昌府管轄聊城縣,

現在反過來成了聊城市管轄東昌府區。

包括上面提到的宜春和袁州、阜陽和潁州,

也屬於母子互換姓名的例子。

讓人看了非常困惑——到底誰是兒子、誰是媽?

爲什麼會出現以上情況呢?

爲了解答這個問題,

我翻出了珍藏了10多年的上古地圖冊,

讓我們就着老地圖細細品來。

第一章:大清亡了州府沒了

1911年,武昌城裏三聲槍響,

送走了大清王朝,帶來了中華民國。

民國政府成立後廢除了很多清朝的舊制度,

在行政區劃上,

比較重要的變革就是廢除州府,省直轄縣。

隨着“府”這一級政區的撤銷,

很多大家熟悉的州府地名都消失了,

只保留了州府駐地所在縣的名字。

正因爲如此,

如果看民國初年的地圖,

會發現各省的省會地名都變得十分陌生。

比如甘肅省的省會蘭州(府)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皋蘭(縣)。

安徽省的省會安慶(府)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懷寧(縣)。

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府)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歷城(縣)。

民國採取撤銷州府、省直轄縣的體制,

是爲了減少行政層級、精簡政府機構,

想法是積極的、願望是美好的,

但由於當時通訊、交通及管理能力的限制,

一個省級政府要同時直接管理幾十個縣,

客觀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困難。

於是後來,

他們又把一個省分爲若干個行政督察區,

每個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作爲省政府的派出機構管理若干個縣,

實際上是在省和縣之間又增加了一個行政層級。

而這些行政督察區,

很多都是以清朝的府爲基礎劃分的。

比如江蘇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就是以原來徐州府的管轄範圍設立的,

其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銅山縣,

也就是原來徐州府的駐地。

第二部分:地區設立縣名升級

新中國成立以後,

將行政督察區改爲專區,後來又改稱地區,

設立行署作爲省政府的派出機構,

每個地區管理若干縣市。

這些專區或地區的名字,

大多以行署駐地所在縣市的名字命名,

比如駐安徽宿縣的宿縣地區、

駐山東省菏澤縣的菏澤地區,

宿縣、菏澤這些地名,

以及前面提到的宜春、阜陽、武威、聊城,

原來只是一個縣的名字,

由此升格成一個覆蓋若干縣市的地區級地名。

產房傳喜訊——人家升了!

改革開放以後,城市化進程加速,

撤地設市的浪潮也隨之而來,

在撤地設市的過程中,

有些地方爲了便於操作、節約成本,

往往直接把某某地區改爲某某市,

把原來行署駐地所在的縣級市改爲市轄區。

這時市轄區往往會另外取一個名字,

不再與原來的縣級市和現在的地級市重名,

以表明原縣級市的名字指代範圍已經擴大到整個地區,

屬於新地級市管轄範圍內所有縣市區共同所有。

例如原來山東省的德州地區,

管轄德州縣級市、齊河縣等11個縣市,

後來撤地設市時德州地區改成了德州市,

原來德州地區的駐地德州縣級市撤市設區,

改名叫德城區,不再使用“德州”這個名字,

以表明德州這個名字現在是屬於11個縣市區共有的,

不再僅限於冀魯邊界大運河邊上那麼一丁點兒範圍。

這樣一來,

齊河縣的人和德城區的人在聊天時,

就可以說俺齊河咋樣、你德城咋樣、咱大德州咋樣,

就好比美國德州人聊天,

Word休斯頓newbee need奧斯汀newbie 咱德克薩斯newbee。

於是乎,

作爲德州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變得更強。

反之,如果的德州市轄區不改名,就叫德州區,

那聊天就成了俺齊河咋樣、你德州咋樣,

這麼一弄,

齊河人想去濟南的願望就更強烈了。

第三部分:古名複用母子易位

以上撤地設市改名的方法,

雖然操作簡單、省時省力,

但也無法直接讓其他地方照搬照抄,

畢竟我國有300多個地市,

每個撤地設市的過程,都受限於其特定的環境和條件。

像德州縣級市改爲德城區、濱州縣級市改爲濱城區,

這樣改地名含義沒有太大變化、也不會與其他縣市重名,

但名字像宜春、阜陽這樣的地區,

如果直接把宜春縣級市改爲宜城區、阜陽縣級市改爲阜城區,

就會讓大家誤認爲是湖北的宜城、河北的阜城,

給人們的工作、生活造成很多不便。

於是他們另闢蹊徑,

使用當地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後來消失了的州府地名,

作爲市轄區的名字,

這樣既能增強全市各區縣的凝聚力、向心力,

還能彰顯市轄區曾經作爲州府駐地的輝煌歷史,

於是就出現了很多類似宜春市袁州區、阜陽市潁州區、

武威市涼州區、聊城市東昌府區這樣的地名。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這樣改名並沒有造成工作和生活上的不便,

但對於熟悉歷史地名的人來說,

以前一個縣的名字現在竟成了一個地級市的名字,

以前一個府的名字現在卻成了一個市轄區的名字,

曾經的縣反過來管轄曾經的府,

會有一種母子姓名互換、身份顛倒的感覺。

不過,

歷史上的州府地名用於市轄區,

雖然看上去是降級了,

但畢竟也有了重獲新生的機會,

對地名文化也是一種傳承,

總體來說還是無可厚非的。

正所謂世事無常,

大腸包可以小腸,小腸也可以包大腸。

好了,本期“奇趣地名”就分享到這裏。

感謝大家的點贊、評論、轉發、關注,

希望大家都能動動好運的小手,

一起分享人文地理的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