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第十六章 與他人的關係

另一個與發展有關的組織思路叫做客體關係理論,這個理論將人的問題和行爲模式與對發展早期和他人關係的無意識重複聯繫了起來。

根據這一概念,在與重要看護者的關係中,幼兒通過內化過程獲得經驗。這些內化的關係模式叫作模板在發展過程中保存於潛意識之中,並影響人們認識自我和他人的方式。

學習潛意識關係模板對於理解成人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非常有用,這些問題包括:

全面性問題,如信任。

局部性問題,如對他人不切實際的預期。

一、客體關係理論的基礎

客體關係理論,克萊因認爲,與主要看護者的早期互動幫助我們形成了思考、感受和行事的方式。這些早期關係經驗被內化並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保存在個體潛意識之中。內化是人在發展過程中獲得經驗並將經驗變成自身一部分的過程。內化貫穿人的整個生命歷程,隨着人的成長,內化更常被稱爲自我認同。人們早期經驗的內化爲他們的關係提供了基本模板,並會影響後來的所有經驗。

兒童的基本模板是他們與早期看護者的關係。在大多數情況下,當看護者滿足了兒童的需要時,他們就會發展出積極的關係模板;而在內在需要沒有被滿足時,就會發展出消極的關係模板。兒童可對同一個看護者形成積極和消極的兩種不同模板。

二、關係模式是多維度的

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儲存着很多這樣的關係模板,大多數模板都沒有問題並與我們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完美契合。在通常情況下,只有源於痛苦和混亂經歷的模板纔會引發問題。

人可以從關係模板的任何一個角色中發現自我,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的表現有時像孩子,有時像看護者,這是因爲作爲孩子,我們與看護者有了同感。

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後,就可能與自己的媽媽有同感,在孩子表現出那個年齡特有的自私時感到憤怒和被忽視

三、將問題和行爲模式與他人的關係聯繫起來

1、全面關係問題:缺乏信任

早期關係模板存在問題的來訪者在成年後總是很難信任他人。

2、局部關係問題:對他人不切實際的預期

已習得客體恆定性並對自我和他人有着不同看法的人存在較小的可能性完全扭曲人際經歷。不過他們仍可能要忍受對他人存在不切實際的預期的痛苦,這同樣源於早期模板。客體關係理論對理解這種情境很有用。

四、用與他人的關係的思路引導治療

將問題和行爲模式與早期關係相聯繫意味着我們的工作應包含幫助人們理解他們有問題的模板,並構建新的、健康的模板。被虐待和忽視的孩子會在習得客體恆定性方面遇到困難,炳輝爲了保留對有問題的早期看護者的積極印象而堅持分裂。客體關係理論認爲,人們可以通過移情讓早期關係模板對治療師再起作用這是可以被解釋和理解的,當人們在治療中越來越瞭解自己的消極關係模板時,就能提高他們忍受更爲矛盾的關係的能力。漸漸地,他們會對自己的早期主要看護者形成更復雜微妙的印象。這時,分裂的需要就會減弱,促進客體恆定性的形成。

除了領悟,心理動力學治療師還會提供一種新的關係——與治療師的關係。這種新的關係可以爲新的、健康的關係模板提供基礎。比如說,父母偏心的來訪者將會與一位細心周到的治療師建立新型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