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讀歷史?牆裂推薦這套書,發現歷史最真實有趣的模樣

最近,有家長諮詢:

我家孩子不愛看歷史書,覺得歷史書讀起來很沒意思,怎麼辦?能不能推薦幾本好看的,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歷史書?

同樣身爲小學生的家長,我太知道小孩子選書閱讀的口味了。能夠吸引孩子自主閱讀的,一定是圖片生動豐富,文字好玩有趣的童書。如果再穿插點人物八卦和神祕色彩,孩子就更愛了。

可愛多最近癡迷閱讀的這套《手繪中國歷史大畫卷》,就很符合這個設定:既有直觀寫實的手繪場景,也有大氣磅礴的中華歷史,還有很多不爲人知的野史故事,直叫人爲之沉醉、着迷!

大事件的時間線清晰,一目瞭然

104幅全景圖,1000多個腦洞大開的知識問答,10000多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手繪中國歷史大畫卷》將手繪大圖與知識問答相結合,畫風精細大氣,問答趣味橫生,完整呈現了從北京猿人到清帝退位幾十萬年的歷史軌跡。爲了方便孩子把握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線,每一本書的前面還貼心設計了“歷史長河示意圖”,看上去一目瞭然。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套書裏有很多新鮮的知識點都是可愛多讀其他歷史書不曾瞭解過的,能不斷刺激他去翻閱和探索。

1.大人常說自己“三十而立”,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三十而立”這個說法來源於孔子。

《三聖圖》,孔子居中,顏回、曾參侍立兩側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貴族,後來因爲政治鬥爭居家逃到了魯國,失去了顯赫的地位,從此只能從事當時被貴族視爲低賤的體力勞動以維持生計。

雖家境貧寒,但孔子有志於學,發奮圖強,廢寢忘食,開始通過讀書和勞動努力汲取各種知識。20歲左右,孔子先後做過管理倉庫和畜牧的小官。30歲左右,孔子因爲學識淵博,才能卓越而廣爲人知。因此,他自稱“三十而立”。

2.明君與賢臣的信任危機:唐太宗竟然推倒過魏徵的墓碑?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魏徵直言敢諫,唐太宗虛心納諫,明君對賢臣的故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

唐太宗與魏徵

可唐太宗竟然在魏徵死後,推倒過這位賢臣的墓碑,你們都知道嗎?

原來,在魏徵死後不久,侯君集和杜正倫捲入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治罪。恰好這兩個人都是魏徵向唐太宗推薦的,所以唐太宗懷疑魏徵也是他們的同夥。不僅氣憤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書玉的婚約,還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2年之後,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雖然斬殺俘獲了大量敵軍,繳獲了很多牛馬、裝備和物資,卻沒有徹底消滅高句麗,還損失了2000名戰士、8000匹戰馬。

唐太宗對這個戰績非常不滿意,回想起以前總是對他直言相勸的魏徵,後悔不已:“如果魏徵還在,一定不會讓我這樣做的。”後來,他重新爲魏徵立了墓碑,還舉行了祭祀活動,以表達對魏徵的懷念。

3.蘭陵王爲什麼要戴面具打仗?

蘭陵王名叫高肅,字長恭,他是權臣高歡的孫子,在軍事方面很有才能,因此被封爲“蘭陵王”。

蘭陵王:貌美而勇

他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因爲擔心自己容貌過美,無法震懾敵人,所以每逢戰事,都會戴上一副面目猙獰的面具出戰。

著名的《蘭陵王入陣曲》正是因他而起。一次北周發兵圍攻洛陽,蘭陵王與斛律光等人得令馳援,在洛陽附近的邙山與北周的軍隊作戰。後來,爲了破局,蘭陵王親自率領500騎兵衝進北周的軍隊,直奔洛陽附近的金墉城下,並召集城中的齊軍援助,最終大敗周軍。爲了歌頌蘭陵王的英勇無敵,將士們一起唱出了《蘭陵王入陣曲》。

然而,爲了國家政權的穩定出生入死,屢立戰功的蘭陵王,得了民心,卻失了君心。功高震主引起了皇帝高緯的猜忌,最終被一杯毒酒賜死,真是叫人寒心。

4.萬里長城真的有一萬米長嗎?

根據《史記》記載,秦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延袤萬餘里”。不過,古代人的記載“萬餘里”是含有水分的。根據《中國長城保護報告》中公佈的數據,現存春秋戰國長城的長度爲3080.14千米(合6160.28裏),現存秦漢長城的長度爲3680.26千米(合7360.52裏)。

那麼,古代人又是如何修建長城的呢?這套書上也有答案。

古人修建長城

古人喜歡選擇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點修建長城,以達到佔據有利形勢、強化自然險阻、鞏固防禦的目的。因此,長城大多都依靠山脈而建。

古人喜歡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就開鑿石塊壘長城,有土的地方就燒製磚頭砌長城。除此之外,他們還會使用夯土的辦法修建長城,即把土壓實、壓緊,然後修築成長城。

採用夯土形式建造的長城

修建長城是個大工程,參與施工的人多,修築時間週期長,施工管理比較複雜,所以當時是採用專人分段承包的辦法來修築長城的。

在明朝,爲了保證工程實施質量,朝廷要求工匠在磚石上刻上承包單位修築長城的位置、形制,以及各級負責官員的官銜、姓名。此外,還要刻上施工組織者、施工人員的姓名。有的地方甚至還詳細到要刻上石匠、泥瓦匠、木匠等人的名字。一旦工程出了問題,朝廷就可以根據磚塊上的名字去追究責任了!

5.爲什麼中醫藥館都稱“堂”呢?

這個稱呼的起源跟醫聖張仲景有關。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期間,當地瘟疫盛行,很多病人找他看病。剛開始,他是處理完政務之後,返回家中給人治病。後來,來看病的人越來越多,他乾脆把診所搬到長沙公堂,公開接診,這是首例名醫坐堂。

爲了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在藥店大堂治病的醫生稱爲“坐堂醫”,很多醫生也把自己的藥店取名爲“堂”,比如養生堂、同仁堂、長春堂等等,就連李時珍的醫館也叫“東壁堂”。

6.七下西洋的鄭和竟然是個太監?

鄭和是明代的航海家、外交家,曾經七下西洋,這些常識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但是關於他是太監的說法,我和可愛多真的是第一次在這套書中看到。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名馬三保,是雲南人。作爲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一直夢想着去聖地麥加朝拜,所以對航海技術非常感興趣。據說,他是明平定雲南時的俘虜,被施加宮刑,才變成太監的。後來,他進入燕王府,因爲爲人聰明機靈,逐漸成爲朱棣的最信任的宦官。

在靖難之役中,馬三保屢立戰功,因此被皇帝朱棣賜姓鄭,改名爲鄭和。“保”與“寶”同音,因爲鄭和還經常被別人稱作“三寶太監”。

鄭和七下西洋,先後到達了亞洲、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豐富了中國人的海外見聞,也促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交流與物種交換,是中國歷史上極具價值的航海活動。但在明朝中後期,保守派大臣對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持批評態度,認爲這種行爲是空耗國庫,是弊政。也因爲鄭和是宦官,關於鄭和下西洋的事蹟,官方記載寥寥無幾。倒是民間流傳了很多鄭和七下西洋的版本,比較有名的有明代的文學作品《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明清的小說《三保太監下西洋》。

7.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如何銷燬才能永絕後患?

鴉片原產於西亞,唐代的藥典中已有作爲寧神劑使用的記載。《本草綱目》也將鴉片記爲藥品,羅列出其藥效和用法,還記載了從罌粟花中提取鴉片的方法。

但鴉片很容易讓人上癮,隨着菸民的數量增加,鴉片在中國的進口數量逐年遞增,不僅危害到國民的健康,還導致了大量白銀外流。

“如果不趕快禁菸,幾十年後,恐怕沒有能作戰的士兵,也沒有充作軍餉的白銀了。”

清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視,並派林則徐去廣州開展禁菸工作。林則徐收繳了全部鴉片後,原本是計劃運送回京的,但2萬多箱的鴉片運輸着實不便,這才改爲了就地銷燬。

剛開始,林則徐試圖用傳統的“煙土拌桐油焚燒法”銷燬鴉片。但煙膏油會滲入地下,如果吸毒者掘地取土,仍然可以提取出鴉片。

無奈之下,他只能找出第二種方法“海水浸化法”。

虎門銷煙時,很多外商、領事、外國記者、傳教士前來圍觀

用“海水浸化法”銷燬鴉片,過程比較繁瑣。

在海灘上的銷煙池內灌入水,再加入食鹽,使池水變成鹽滷。

把鴉片切開搗碎,扔入池中。

待鴉片浸透,灑下燒透了的石灰,讓鹽滷迅速沸騰。

人工拿鐵鋤、木耙等工具來回攪拌鴉片,使鴉片銷熔。

海水退潮後,打開銷煙池的涵洞,鴉片會隨着浪花被衝入大海。涵洞上安置有網篩,用來防止大塊鴉片流出。

除了穿插各種新鮮隱祕的歷史故事,《手繪中國歷史大畫卷》還設計了很多找一找的遊戲,讓孩子在讀書之餘還能順道進行專注力訓練。

康熙南巡圖

在這幅康熙南巡圖的四周,作者就埋藏了8個互動點。

其中四個是知識點補充與拓展:

皇帝出巡不像普通人,往往要帶幾百人的隨行隊伍,除了伺候起居的宮女、太監,還有協助處理政務的官員。

你知道嗎?《紅樓夢》裏令人驚歎不已的大觀園原型,就是康熙南巡時在江寧的駐蹕處——江寧織造局。

爲了討康熙歡心,地方官員經常會想方設法組織盛大的歡迎場面,皇帝所到之處往往會出現大量百姓夾道歡迎的盛況。

康熙皇帝是歷史上走出紫禁城、巡查地方最多的皇帝,除了六次南巡,他還到熱河、盛京、山西等地進行巡察。

另外四個是找一找的遊戲:

皇帝到訪在當時是極大的榮耀,有幾位負責接待的人員正在認真商議晚上準備晚宴的事宜,你能找到他們嗎?

這隻蜻蜓在上面地方,快找一找!

你能找到這個鬼鬼祟祟躲在柱子後面的人嗎?

曹寅是誰,他與康熙皇帝有什麼特殊關係,快去後文尋找答案吧!(促使讀者翻頁)

既有精美細緻、大氣磅礴的手繪圖還原歷史人物與歷史場景,又有見解獨到、隱祕精彩的歷史評說與番外故事,還有與主題相契合的一問一答引導孩子自主思考和探尋,更有孩子愛玩的找一找遊戲夾雜其中,《手繪中國歷史大畫卷》真的好適合作爲孩子的入門級歷史繪本來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