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情境式设计

一、活动介绍,激发兴趣。

展现《清明上河图》动态画面,同学们,大家认识这幅画吗?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这幅传世之作,在问世以后近900年间,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曾五次送进宫廷,四次被盗,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由于这幅珍宝的画质和颜料极其珍贵且脆弱,所以很少对外展出。假如故宫博物院将在2025年建院100周年之际,对外展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向全国招募优秀讲解员。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合作,争做优秀讲解员,助力本次文化盛宴。

二、寻“繁华”——欣赏一幅好画

1. 其实,大家在课内外已经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了《清明上河图》,那么如果你要向现场观众安利这一幅旷世巨作,你会怎么介绍呢?               

2.那美术鉴赏家毛宁在《梦回繁华》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明确:

说明内容:(1)画卷的创作背景(2)画卷的作者和作品意蕴。(3)画卷的规模及特点

(4)画卷的具体内容(5)画卷的创作特点及价值。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背景——主体——价值”多角度更清晰,也契合观众赏画的规律。

3.那么结合画作特点和文章题目、内容,你觉得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最应该突出哪一个方面的特点?

明确:繁华(从题目和文章内容可知),理解繁华的含义(拆词组词法):繁多、繁盛、繁杂、繁忙,华丽、华美。

4.你想为现场的观众着重介绍哪一方面的“繁华”呢,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

明确:

①人物繁多(不同阶层)

商人、手工业者、市民、毛驴驮队、仆从、轿乘队伍、权贵、行旅、摩肩接踵的人。

②景色繁盛(早春气息)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调节画面的色彩和疏密、早春的气息、新发的枝芽

③商业繁华(店铺种类)

茶坊酒肆、脚店肉铺、沉檀香料

④场景繁杂(漕运拱桥)

第三自然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飞虹、规模宏敞、结构精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⑤时代繁荣(社会背景)

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⑥工作繁忙(无暇一顾)

呼唤叫喊、握篙盘索、驱赶、长途跋涉、无暇一顾。

三、析“繁华”——品味一篇好文

1.一名优秀的解说员,不仅需要清晰的思路,还需要扣人心弦的语言,那么如何让你的解说生动有趣,我们从以下两组句子中去寻找答案。

A.长卷为淡墨设色绢本,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绘人物五百余(一说八百余,恐怕还得仔细盘点),牲畜近百,树木近二百,洵为中外绘画史上皇皇巨制。——虞云国《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

B.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毛宁《梦回繁华》

明确:AB两段都是整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画作最基本的信息。除此之外,B段用一句话概括了画作的主要内容,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句话帮助读者“一眼”把整幅画尽收眼底。B段的美妙之处在于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画作比作乐章,把视觉转换为听觉,形象地表现了画作的宏大、优美,富有变化。这样的语言,使文章使画作平添了音乐美、动感美。

2. 为了让解说的语言更生动典雅优美,有文化意蕴,你还可以学习文章哪种语言特色?

明确: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和四字词的大量使用,不仅有点有面,有景有情、有疏有密、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形象地再现社会生活,而且概括力强,符合有厚重文化味的《清明上河图》繁华的特点,也满足宋朝流行“四六文”文风的特点,具有典雅美、音律美、文学美、文化美、历史传承美、厚重美。

展现四字词:

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舳舻相接 一应俱全


无暇一顾 无所不备 摩肩接踵 


罗帛布匹 沉檀香料 香烛纸马


握篙盘索  呼应相接


据此引导学生总结本文语言典雅的具体表现:

①四字词语的大量运用。

②巧用打比方说明方法。

③着重摹状貌说明方法。

3.请同学们选择PPT上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模仿文章语言,进行生动的现场解说。

四、悟“繁华”——深思一场梦境

1. 同学们的讲解非常生动,让人身临其境。但是作为优秀的讲解员,是不是只需要把画作内容生动地介绍给观众就可以了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叫《清明上河图》、《汴京繁华》,而是《梦回繁华》呢,“梦回”的背后有什么深意呢?请同学们深入文本,去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为本次讲解做一个升华。

明确:阅读提示中写到: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画面背后还蕴含着繁杂的历史内涵,值得我们思考。

2.作者有言在先,相信 “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理解一种文化现象,我们需要放在时代背景中去认真思考,把握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拨开迷雾,明确画家和作家的创作意图。

出示助读资料:张择端生活的时代背景:

政治上:宋徽宗继位之初,重用蔡京,蔡京得势后,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路:①培植党羽,把控朝政;②收拢国家人事选拔、财政管理大权;③停止用科举取士的方法。

经济上:【重税】除去农业上的苛捐杂税外,宋徽宗听取了蔡京竭天下财富用于享乐的建议。商业和农业上的重税,加深了民众对蔡京和宋徽宗的不满。

外交上:宋徽宗在位期间,是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联金灭辽和靖康之变,宋朝还需要额外支付金国一大笔费用。

思想上:宋朝的君王们推崇“重文轻武”思想。

3.画中“梦回”的密码:

结合以上材料以及导学案中材料一、二,再读第四段,小组讨论,抓住字词寻找画家和作者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导学案中的材料:

材料一:这幅画中的两个片段:①一座城楼,城门大开,人来人往。这是城门重地,按道理应该是士兵林立,戒备森严。但我们却见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可见城防缺失,守备松懈,军事薄弱。②几个人手扶栏杆远眺,两个孩子衣衫褴褛,伸手向他们乞讨,但面对的却是斥责或无视。

材料二:全段中心段的情节是即将平息的一场交通事故,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是几个纤夫。当时船工们正在船顶上吃饭,纤夫本应该在离拱桥一定距离时停止拉纤,并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们却一直埋头拉纤到拱桥底下,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桅杆迎面而来,大声呼救……                                      ——余辉《故宫里藏画的故事》

4.文中的“梦回”密码:

①画卷中段主要关注船工、纤夫和船伕等底层人物。作者用“沉重”一词写出 “粮包”的重量,写出船工的辛苦;“逆水行驶”写出纤夫们的艰辛;“聚集围观”写出世人的好奇和冷漠;“无暇一顾”除了生活忙碌之意,也淡淡透露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世人心态……这一组底层人物的逼真刻写,道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同情。

②“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之间构成了一种比照关系,而比照点则聚焦于三类人群的代步工具:长途跋涉的行旅是 “骑驴而行”以驴子作为代步工具;赶集的乡人是“驱赶着”“毛驴驼队”没有代步工具;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是被众多仆从簇拥的乘轿者把人像驴一样当做代步工具。这样聚焦于身份差异与代步工具的不同,意在凸显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③乍一看,这座桥容易给人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宏大精美感觉,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北宋京都的繁华。但是夹在“规模宏敞”“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这些表达宏大绚丽意义词语之间的却是“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暗示北宋巨大的危机。

总之,《梦回繁华》认为,《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繁华充其量不过是热闹场面掩盖重大危机的虚假繁华,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则是贯穿“繁华”始终的一条暗线。这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写实性很强”,除却文章所言“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完全一致”,还应该有其言外之意,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国运危机。《梦回繁华》结尾水到渠成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清明上河图》“不是一般的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5.挖掘“繁华”背后的深意:

明确:解码了图画和文字的秘密,我们才知道文章为什么不叫《汴京繁华》而要叫《梦回繁华》,“梦回”二字揭示了盛世繁华背后的危局,隐含着创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盛世的感叹,对家国的热爱,对故土的留恋。所以本次画展的主要目的传达:

①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②表达了我们对我国古代繁荣的经济、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③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继承并弘扬这种盛世繁华。

五、识“瑰宝”——传承一种文化

恭喜各位同学晋级“优秀讲解员们”!相信你们的精彩解说,将会将会让《清明上河园》的展览熠熠生辉。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学习了清晰、生动、深刻解说一幅画的方法,而且在繁华的琳琅满目的大语文宝库中,拾取了一颗璀璨的珍珠——那就是文艺性说明文。她语言生动典雅,主题丰富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不管是优秀的绘画作品,还是生动的文艺说明文,都是我们繁华的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都值得咱们每一位去继承和传播,让他们焕发新的生命,使中华之繁华,共此文物而长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