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村讀書會||無事“此”靜坐

文/梁樹麗

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

“此”是何地?是我們新鄉樊登書店。

我來樊登書店參加美村讀書會N次,我們老梁讀書會也在樊登書店舉行了兩三次的讀書活動,我喜歡這裏,因爲熱愛。

2月11日是我2023年第一次來樊登書店參加美村讀書會,這一期的讀書會講《蘇東坡傳》。說實話,蘇東坡的書我曾經讀過兩本,我自以爲我已經讀懂了蘇東坡,但是當我拿起林語堂先生的這本《蘇東坡傳》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並不知道蘇東坡。

我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詩人,但未必知道他還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瑜伽術的修煉者等等,這個發現讓我很是驚訝。

蘇東坡有才,而且是一個全才,他的才情就是他的“詩”,他行走遠方的資本和底氣。

蘇東坡這一生可以用“詩與遠方”詮釋,他一直都在請求外放和被外放中生活,因爲嫉妒他才華的人太多了,即便是他想低調,他想掩蓋自己的光芒,但是他本身就是一個發光體,無論如何都是熠熠生輝。

我們現在會用借用他的“詩與遠方”來表達自己的“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但是我們很多時候都是生活在願景裏面,我們沒有“詩”,又何談“遠方”?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東坡會因事發怒,但是他卻不會恨人。他恨邪惡之事,對身爲邪惡之人,他並不記掛於心中,只是不喜愛此等人而已。因爲恨別人,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正因爲如此,他對生活的理解自然和別人不同。蘇軾總是能在各種環境中做到隨遇而安,尋到不一樣的樂趣和激情。

我們是否有他這樣的格局?

我喜歡讀蘇東坡的詩,我喜歡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當一個人無慾無求的時候,他自然無所畏懼,無比強大。只可惜我們總是迷失在世俗中,我們達不到蘇東坡的修爲與境界。

蘇東坡身陷囹圄,卻悠然灑脫;漂泊半生,卻逍遙一生;滿腹悽苦,卻不忘自我救贖。在漫長的歲月裏,風雨常常不期而至,他卻不以爲意,甚至苦中有樂,獨創了東坡肉。

我們缺少隨遇而安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會抱怨生活的不公,命運的安排,但是我們卻很少能做到欣然,坦然,安然。

其實,歲月就是一半歡喜,一半煩悶;生活也是一半明媚,一半陰霾。這就是每個人的人生,即使沿途風景各不相同,各自的精神煉獄卻大致相通。

蘇東坡的一生,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坎坷,但縱觀他的詩文,給我們傳達的也只有“豁達”二字。

平凡如你我,只有以曠達之心應人生萬變,才能從困境中獲得解脫。

放不下的,就看淡;得不到的,就釋然;躲不過的,就面對;捨不得的,就放手;忘不了的,就祝福;看不透的,就旁觀;得不到的,就心安。

他用一生在告訴我們: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着未來,生命這樣就好。

就如我現在教的蝸牛班,孩子們不熱愛學習,我們就教他們一些生活常識,人情世故;熱愛學習的孩子,我們就給他們更多的動力,讓他們學習更上一層樓,帶着欣賞和快樂上路,不苛責孩子,也不強迫自己,因爲風景就在無意之間。

我們必須記住:不管我們正經歷着怎樣的掙扎與挑戰,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並相信未來。

於我,我更願意把更多的時間“浪費”在讀書上,用書中的文字撫平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和心靈對話。

我參加讀書會一是給自己兩個小時的放鬆時間,而是在讀書會上我能認識更多優秀的書友,我有更多的機會向他們學習。

我和劉紅霞姐姐就是在讀書會上認識的。而這次她還幫我免費打印了《蘇東坡傳》這本書的英文版,她邀請我一起參加英文共讀,爲了幫助我更好地翻譯文字,她還把中文版的《蘇東坡傳》借給了我。

劉姐姐對我的偏愛讓我非常感動,我們因爲參加讀書會而相識,又因爲同樣的熱愛而走到一起,然後相知相惜,這就是緣分。

所以我們要相信生命走到每一個歷程都會有欣喜,正因爲我們心中有“詩”,所以我們才能遇到更多同頻共振的人一起向遠方,追求我們心中的美好。

在讀書會上我又一次遇到了這個六年級的小男孩,我講《始皇帝》的時候,他參加了我的讀書分享,當時我們還合影留念。這次我們又一次相遇,他告訴我他已經讀完了《明朝那些事》,他準備二刷。

僅僅因爲一次聽書,僅僅因爲我的一次肯定和鼓勵,他就愛上了讀書,而且一發不可收拾,這件事帶給了更多的思考,我能不能用閱讀給更多的孩子挖一方池塘?一起感受“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