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小事”背後的“大格局”

--看周慶老師如何寫抗防疫情

時下居家“靜默”不再是一個新詞。成都人民居家隔離,每天必做的事情是“下樓做核酸”。爲了讓城市儘快恢復正常運轉,有無數人在默默奉獻,值得歌頌和讚美。包括金牛作協在內,很多平臺迅速刊出了不少抗疫作品,其中不乏優秀之作。在成都作家網上看到一篇《秋天裏的一抹紅》,覺得頗有深意,值得細讀。這篇文章作者是金牛作協祕書長周慶老師,內容同樣是寫抗擊、防止新冠疫情。但是其角度的獨特性、挖掘人物思想的延展(深度)性、文章架構的巧妙性,與某些爲歌頌而“歌頌”,爲表揚而“表揚”,千篇一律宣講“全民居家,抗疫必勝”的作品,大有不同,有借鑑意義。

選擇寫作角度,確定文章優劣。

奮戰在抗防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行政人員、志願者們,都值得讚美歌頌。《秋天裏的一抹紅》歌頌的也是一位爲抗防疫情默默奉獻的志願者。只不過,這位志願者與衆不同。“雖然她有1.6米多的個子,但透過她稚嫩的眼神,分明她還是個孩子。”學生做志願者不足爲奇,中學生做公益的大有人在,排隊做完核酸的周慶老師隨口問這位忙碌的女孩:“你是哪個中學的?”但這女孩有些“羞澀”,還是她身邊入讀鹽道街中學高中的大姐姐劉佩窈代答:“她是迎賓路小學的。”大多數小學生甚至初中生,都還離不開父母家人監護,一個小學生,來做志願者?這足以讓人好奇。

周慶老師不但好奇,而且執着。一個喜歡寫作的人,對生活的觀察肯定認真仔細;一個寫作成功的人,肯定會認真對待TA的每一次好奇。於是,周慶老師在心裏想:“這是誰家的孩子?在瘟疫面前還有這麼大的膽量,別人家的孩子躲還來不及,何況她還是個小女孩。”喫驚“這倒不是因爲她個子長得高的原因,而是她小小年紀就有了這樣一份愛心和責任心”的周慶老師,開始對這位小女孩進行探訪,“通過一番輾轉,下午4點我找到了她的母親。”

就這樣,故事開始了。

在衆多抗防疫情人員中,周慶老師別出心裁,選擇一位還在讀小學的女孩,在抗防疫情期間做志願者的故事,既表達了當前抗、防疫情形勢的嚴峻和重要,又體現了一種勇於奉獻、擔當、肯負責、願付出的時代精神,更能弘揚我們這個民族不怕犧牲、後繼有人的偉大。

“疫情無情人有情”是抗防疫情類文章的主題,但把“人人蔘與”這樣的視角,通過自願、自覺參與到其中的一個小小志願者身上表現出來,不是更具震撼力、更有代表性和突出性嗎?

從“小事”裏深挖,尋找到人物成長背後的精神密碼。

好作品都是從平常生活中挖掘出來的好故事,但好故事不一定都能從生活中被髮掘出來。周慶老師作爲一位有思想的創作者,不肯放過任何自認爲值得探究的細枝末節。在探訪川西葉伯和故居遺蹟時,周慶老師寫出了《在金牛尋找大家》;在抗防疫情下樓做核酸時,周慶老師寫出了《秋天裏的一抹紅》。無論是一代大家葉伯和,還是今天默默奉獻的志願者,其實都有他們與衆不同的成長軌跡,以及他們展示出來的獨具魅力的精神特質。

隨着周慶老師的敘述,讀者看到了一位優秀學子背後的家庭教育方式。從她的故事裏,很多孩子可以找到榜樣,很多家長可以得到借鑑。“一個家庭最大的驕傲,是孩子的成功。”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成功?孩子要怎樣纔算“成功”?在周慶老師這篇兩千餘字的文章裏,有了過程,更有了答案。

這位叫楊雲熙的女孩,“還有六天才是她12歲的生日。”“母親說:‘雖然她的性格偏內向,但這女娃子很有個性和想法,只要是她想好了的事情,就非去做不可!’”接着,周慶老師通過楊雲熙母親之口,得知這個家庭的基本情況,也從中知曉楊雲熙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對父母來說,考級並不是目的,而是要培養她這方面良好的素質,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纔是最重要的。於是,父母選擇了別樣的教育途徑,在別人忙於上各種補習班的時候,他們帶她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各種展覽館、圖書館和親近大自然的郊遊,讓她去開闊眼界,去揮灑想象。現在,楊雲熙已養成習慣,她要創作繪畫和編寫故事的時候,她最願意去的就兩個地方——圖書館和展覽館。”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開始也是最持久的教育。要讓一個孩子成爲TA想成爲的人,家長、家庭的作用至關重要。開放式的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獨立人格,有獨立人格纔會勇於擔當。在學校是“‘優秀學生幹部’,是區‘兩星’少先隊員,年年都是‘三好學生’,還兩次以‘迎賓人物’、‘藝術之星’的稱號上了學校的公衆號。”這些“鄰家好孩子”的煉成,讓作者感受到了“希望”,因爲“少年強則中國強。”

“秋天裏的這一抹紅不再讓我傷感,她讓我感受到了希望。這時,一位初中生寫的一句話也跳了出來:‘秋季,葉落,並非沉默,意味着萬物復甦春天的到來。’”隨着採訪的深入,一位優秀少女的成長足跡躍然紙上,周慶老師先前“居家隔離”帶來的憂愁,隨着“秋風秋雨”飄飄灑灑,成爲一幅美麗的圖畫。

這篇“抗疫”文章,最大的亮點是弘揚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們今天抗疫防疫,不但是爲了阻擊病毒,更是爲了打造一個美好、正常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健康、快樂地生活。要營造美麗、和諧的人居環境,除了驅除侵蝕肉體的病毒,更需要崇高的奉獻精神。培養品學兼優的下一代,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是今天抗防疫情的人們無私奉獻的目的,更是他們的精神寄託。“大人們”做的事,已經有“小孩子”來承接,這樣的傳承自然更有意義。

把握節奏,巧設架構。

這篇文章不但讚美抗防疫情志願者楊雲熙,而且發掘出父母、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從一件人人可見的“小事”中,發現讓無數家長對孩子教育頭痛的“大事”,竟然可以有如此解決之道,更是傳統散文到大散文的寫作昇華。

郁達夫說:“一粒沙礫見世界,半瓣花裏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散文是一切文體的寫作基礎,也是大多數寫作者習慣或者擅長的一種寫作文體。“以小見大”“真情實感”是散文寫作特點。但是,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如果還是一味沉浸在自我陶醉、販賣個人焦慮悲觀,或者傳播喜樂憂思的小我之上,那麼,散文就會成爲個體式的“日記體”。

如何突破這樣的侷限,許多人正在努力。大散文概念的提出者賈平凹先生曾經說過“散文不是雜文”,(寫作散文)“一方面要顧散文的內涵,要有時代性,另一方面要拓開散文題材的路子。”大散文既重複於傳統散文的基本特徵,又突破了傳統散文的侷限,才能產生使人受益的好作品。周慶老師在實踐中做出了示範。

在這篇《秋天裏的一抹紅》文章中,周慶老師不僅寫出抗防疫情的志願者楊雲熙,而且挖掘出了培育楊雲熙的精神根基。楊雲熙的優秀,不但是她有優秀的父母,還有父母獨特的教育方式。在萬千家長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時候,楊雲熙的父母採取的卻是“放養”“順其自然”,以及積極引導、支持孩子正確的想法。在支持孩子做志願者這件事上,正是這一家三口的價值導向。志願者楊雲熙,成爲衆多抗防疫情的代表,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和價值。“小人物”其實並不“小”,“普通”的卻並不“普通”。這種以“小”見“大”、從“平凡”中發掘出“不平凡”,正是大散文寫作的根本。

《秋天裏的一抹紅》開篇寫秋天的樹葉,又以寫秋境結尾,讓大家在抗防疫情的單調沉悶生活裏,忽然中止了大衆化作品裏那種了無生氣的平淡,也沒有“高聲齊唱讚歌”的審美疲勞,反而從這位可愛的小女生身上,發現了另外一種賡續優秀的渠道,一種清新之風撲面而來。讀者對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肯定會有所啓迪,至少會有所思考。

樹葉是樹的孩子,樹孕育了樹葉,樹葉變老都要葉落歸根回報樹。愛要輪迴,美要傳播,人間纔會有春天。這篇文章的節奏把握得當,架構極爲巧妙,所以最終從衆多抗防疫情的作品中奪穎而出,不失爲大家學習和借鑑之佳作。

(2022年9月15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