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产后抑郁,一家人的成长功课

在电影中,孩子的出生通常都是女性或一个家庭成长、自愈的开始。如在《春潮》中,建波意外怀孕,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在母亲执拗的要求下没做流产。自己对世界的怨恨、不满和失落,意外地随着女儿出生、长大变淡。孩子唤醒了她潜意识中爱的部分,也让她有勇气表露对父亲的爱。


电影中的新生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仍有一些问题不能被忽视。一部分女性因孩子出生,让自己陷入情绪困扰中,关注度最高的是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分娩后最普遍的心理障碍之一。根据标准化诊断判断,产后抑郁是在分娩后12个月内出现的一种非精神病性情绪或精神障碍。通常在分娩后前四周开始,因症状发展缓慢,可能在分娩三个月后才会出现显性症状。


如果新手妈妈感到异常悲伤,出现饮食、睡眠、记忆力和注意力紊乱等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就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可以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做相关筛查。


产后抑郁带来的睡眠和饮食结构改变、压力、悲伤、哭泣、孤独、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自卑、内疚和自杀意念等负面影响,虽然看似是妈妈一个人在承受,但如果应对不当,会泛化到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被产后抑郁的妈妈影响最大的,首当其冲是孩子。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早期的母婴关系模式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如果未进行恰当的干预和纠正,甚至能影响一生。一个连自己都疲于照顾的妈妈,很难让人相信她能给予孩子很好的照料。


在发表的研究中,已有结果表明,妈妈产后抑郁症对儿童发育有负面影响。一些新生儿会在认知、语言和行为方面,出现发育延迟或不足。


除一些妈妈因产后抑郁抱着孩子自杀的个别事件,产后抑郁对孩子的影响有较长的印证周期,并可通过后期干预进行调整。但产后抑郁的妈妈对爸爸的影响,可以用“见效快”来形容。


在产后抑郁疗愈中,丈夫对妻子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能有效减轻妈妈们的产后抑郁情绪。同时,如果应对不当,爸爸们会成为产后抑郁泛化的直接影响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丈夫会跟着妻子一起产后抑郁。


从情绪角度讲产后抑郁,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个“失”,即失落感、失控感,和失去自我感。


从妈妈的角度讲,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整个家庭对她的关注,因怀孕加倍,又因孩子出生几乎归零。可以想象成梅西带着阿根廷队在世界杯夺冠,最后因受伤缺席领奖,只能在不远处看着队友轮流高举、亲吻大力神杯。


这种失落感无以言表。如果现实中梅西真的遇到这种情况,队友们会想尽办法让他举起大力神杯,如果没人那么做,媒体就会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引起更多人关注。但妈妈们因孩子出生,在家庭中失去的关注却鲜少有人提及,有时甚至会以关心之名做忽视之实。家人们为了让妈妈有机会好好休息,为她创造很多独处时间。


爸爸的失落感不同于妈妈。妈妈们的失落感有证可循,孩子从自己身体里出来的失落,关注度降低的失落,每一种失落都称得上“肉眼可见”。爸爸们的失落感来源却显得虚无缥缈,可归纳为来自“理所应当的忽视”。


从妻子怀孕到孩子出生,“男人”就成了“应该被忽视和需要更负责的人”。孩子以具体的形态成为母亲的一部分,却以抽象的形态成为父亲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手爸爸,需要在孩子出生很久后才能意识到自己做了“爸爸”,而妈妈们却很少有这么迟钝的感知。


普世的家庭观念扭曲了夫妻的合作属性,把“带孩子”的责任默认给妈妈,“养孩子”的责任默认给爸爸。现实却是不管带孩子、还是养孩子,都需要夫妻两个人共同分担。陈旧的普世家庭观没帮上忙,反而成了一方指责另一方“不够好”的依据。


孩子出生后,“养”优先于“带”,面对产后疲惫的妻子,丈夫失去了表达情绪的合理性。这种失落感犹如古代的连坐制,只因有家人犯错,自己就要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跟着受罚,并且不容辩驳。作为现代人,的确很难对这种失落感共情。


对于失控感的感知,妈妈早于爸爸感知,有的妈妈从得知自己怀孕后就有了失控感。


从孕期到产后,每个阶段,妈妈们都有不同的功课要做。小到吃叶黄素、产检,大到住院、分娩,还有之后漫长的养育。从宝宝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妈妈们从身体到时间都成为宝宝优先的“共享资源”,失控带来焦虑感可想而知。


爸爸们的失控与妈妈们不同。他们的身体看似游离在母婴关系之外,但生活节奏和习惯,早就因即将出生的孩子被打乱。不仅要配合妻子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付出还会被认为理所应当。


从孕期到宝宝出生,爸爸们很难拥有妈妈们得到的同等程度的共情。还是以梅西举例,如果他带领阿根廷夺冠,满身伤痕无人过问,听到最多的话是“这是你应该做的”。那个时候,相信很多爱梅西的人都会劝他早点退役,而不是坚持到底。而爸爸和妈妈一样,都不是一个想提前退役,就能提前退役的工作。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为人父母重新为自己定位的过程,如果定位过于简单粗暴,以物喻人,就会影响到情绪。


精神分析中用“乳房”比喻妈妈,现实中身陷抑郁情绪的妈妈们则认为自己只是“乳房”。从哺乳开始,自己不再是女儿、妻子和家里唯一的女主人,也不是混迹职场的职业女性,而是一个小婴儿的活体奶瓶。


认为自己是“奶瓶”,是中性认知,但在这个认知背后看到了被忽视的自己,而且认为自己应该获得和孩子一样多的关注,就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影响,甚至会开始怨恨孩子。正常的母亲都接受不了自己怨恨孩子的情绪,所以就用希望他不要遇到相似遭遇的心愿替代,从而让自己有了新的内心冲突。


对爸爸们来说,他们是除了“奶瓶”之外的所有职责的承担者。可以是钱包,是司机,是闹钟……等等。他们和妈妈们一样,很努力地在扮演着别人眼中的“好爸爸”“好丈夫”角色,留给自己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还要承受“不够好”的负面舆论。


如何应对产后抑郁?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抑郁》中讲,治疗抑郁需要让未被意识化的丧失能够意识化。


孩子出生后,对父母们来说,更丰富的社会角色让他们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他们需要为那个可以单纯做自己的过去哀悼,从潜意识唤醒对新身份的认同。这个世界不存在天生的好爸爸、好妈妈,他们需要先从“我是爸爸”和“我是妈妈”开始。


从家庭生命周期发展角度讲,家庭的每一个生命周期都会出现各种挑战,上一个阶段的成功不意味着下一个阶段也能成功,所出现的“症状”可能是在提醒,家庭需要调整,以便应对未来更好的发展。


为与自己最亲近的两个人带来了新的身份,是新生儿的使命之一。当女儿、妻子成为妈妈,儿子、丈夫成为爸爸,就意味着家庭成员们要根据自己的新身份,重新规划生活。


产后抑郁就像是家庭新阶段的催化剂,可能会因能力有限,让成员们感觉生活变得不如从前美好,但毋庸置疑的是,应时改变是家庭新生命周期发现的第一步。

(本文原创,如非授权请勿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