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讀《孟子》1:仁義爲先

孟子拜見梁惠王。見面之初,梁惠王就問孟子:“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趕來,有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嗎?”

孟子當即迴應梁惠王:“大王爲什麼要說‘利’呢?我看只要說‘仁義’就夠了。大王爲了國家的利、大夫爲了封地的利、士人與百姓爲了自身的利,從上到下都在爭奪權利,那國家就危險了。

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君必定被千輛兵車的公卿殺死,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必定被百輛兵車的公卿殺死,這些公卿所擁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將‘利’放在‘義’前,不爭奪國君的權利,他們是無法滿足的。

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聽說過講‘仁’的人會拋棄父母,也沒聽說過講‘義’的人不顧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要去講‘利’呢?”

這段對話,就是在說“利”與“義”之間的關係。

孔子也曾提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荀子也說“盛世重義,亂世重利”,可見重義輕利是爲人處世的準則,治理國家也是如此。

“利”右邊是“刀”字變體,所以言“利”的國家便有刀兵之禍。而且侵犯他人的權利,自己的權利也必然會受到傷害。

且不說國與國之間,就談人和人的權利之爭。比如小孩子搶玩具,一個努力地保護,另一個拼力地搶,一用力,玩具摔在地上壞了;人也摔在地上,破了皮,兩敗俱傷。

成人工作上的權利之爭,家庭的財產之爭,沒有誰能完全的勝利。如果明白“利”的害和“仁義”的利,則會化解人與人之間許多矛盾,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凡事以“仁義”爲先,不求“利”反而會得到更多的“利”,越求反而離得越遠。越遠越求,惡性循環,生活一直處在“求”中,沒有絲毫輕鬆可言,那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呢?

人與人之間的爭,國與國之間的爭,都是同樣的道理。爭的沒有得到,不爭的也因爲爭而受到傷害。與其爭得戰火紛飛,不如接納,享受不爭的寧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