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書,爲什麼還培養不出好孩子

問候羣裏的各位優秀的講書人,大家現在好,我是奕和,非常感謝牧時老師給我這次機會,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窗邊的小豆豆》感謝優秀的各位老師聆聽我的分享,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做面對問題孩子,一名成長性父母

大多數家長,平時和孩子玩耍時,都是母慈子孝,寫作業時就成雞飛狗跳,當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學習好,最好還能夠懂事乖巧,可是您做了父母,可能就會有同感了,這樣的孩子啊,絕大部分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您就是生了一個這種調皮搗蛋的孩子,您要怎麼辦呢?如果您就是一個老師,您就遇到了一個這樣調皮搗蛋的學生,您又該怎麼辦呢?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主人公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調皮大王,因爲這個小女孩,他能夠頑皮到小學一年級就被退學了,可是你敢相信嗎?他長大以後寫成了他們國家有史以來銷售量最大的一本書,全球的讀者有幾千萬之多,他還是亞洲第一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

當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非常的好奇,你說這麼奇蹟般的轉變,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尋。

話說這個小豆豆來到新學校,遇到了一個非常懂孩子本能的校長,從此,開始了他非常快樂的小學生活,而這段時光就奠定了作者黑柳徹子輝煌人生的基礎。

小豆豆,他出生在上個世紀的30年代,有一次,他上廁所的時候不小心把他最喜歡的錢包給掉坑裏了,一般的孩子可能哭着就走了唄,小豆豆不會,他拿了一個超級長柄的勺子,然後打開化糞池的小蓋,開始一勺一勺的舀這個糞便,在裏面檢查,直到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的時候,校長走了過來,他也沒說什麼,他就問清楚情況說,找完東西記得放回原處,就走了。

各位的老師,如果你遇到會怎麼處理?我想就算我修養再好,我也會忍不住去制止他,對嗎?可是這個有方法的校長,他的態度和反應讓人很意外,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只是告訴小豆豆,找完東西記得恢復原貌,這樣的心平氣和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兩個信息:第一,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第二隻要恢復原貌,這就是做了一件值得自己驕傲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了這種被信任的力量。小豆豆從此改掉了“上廁所向下看”的習慣,而且從那以後她知道了,東西要放回原處,也因此更加信任和喜歡校長了

這種輕輕的一句話,卻飽含了無限他對這個孩子的信任和接納,他在這個孩子安全性可控的範圍內,最大範圍內的允許他去感知和探索世界。這個點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怎麼做的?

還有一次,他們學校的門口,有一個大人賣一種樹皮,號稱你咬一口這個樹皮如果沒味,就說明你很健康,如果你覺得苦,那就是你生病了。小豆豆就特別心動,他沒錢買呀,他就找校長借錢,校長當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校長沒拆穿,校長說小豆豆啊,你是一個特別善良的孩子,我把錢借給你,可是,一會兒呢,你買回來,你也借我測試一下,行嗎?

小豆豆很高興,買回來一咬,果然很健康。然後他特別高興地借給校長,借給全校同學,甚至連他們家的狗都咬了一口,確實很健康。

其實校長當然知道這個樹皮是不可能是的事情的,他也不會讓那個人再到學校來了,可是幾十年以後,校長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小豆,這個孩子特別的善良,他看到別人很健康,別人很開心,他就很開心。他說我花兩毛錢確支持了這個孩子無比關心別人的心,值了。

你看校長,他就是這樣,他永遠去先接納孩子,去允許孩子獨立的去處理事情,他去提升這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他充分的感受愛和尊重,這些,都是能夠滋養我們一生的心理營養。

從這兩個小故事中,感受到了校長的教育理念,還有校長教科書般的教育方法,這些都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和思考。

那爲什麼現代的家長都普遍有教育焦慮呢?“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口號讓父母焦慮;過山車一樣的成績變化讓父母焦慮;還有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叛逆更讓父母焦慮。總之,關於孩子,父母總有無窮無盡的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焦慮是一種情緒,當面對問題,找不到解決辦法時,就會產生焦慮。所以說,焦慮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帶給自己的心理負擔。想要克服這份焦慮,最好的辦法是將關注點放在解決事情上,而不是放在那個暫時的結果上。

前面我們看到,當看到小豆豆掏大糞忙得滿頭大汗時,校長會先問小豆豆在幹什麼,而不是認定自己看到的現象,去阻止和警告。當知道小豆豆在找錢包的時候,校長離開了。

在這裏注意校長的一個細節,如果說,他第一次看到小豆豆是恰巧路過,那麼第二次他來看小豆豆,一定是有意爲之。校長看似平常的離開,實際上是在遠處觀察小豆豆,畢竟小豆豆站在糞池邊也有一定安全風險。

當看到小豆豆並沒有任何想要放棄的意思,而且身後的小糞堆越來越大時,校長想到了什麼?他想到了規則。校長會先表達自己對小豆豆找錢包這件事情的關心,詢問了事情的發展進度,然後又提醒小豆豆要把這些糞便都放回原位。

一句簡單的話,用很自然的方式說出來,就給孩子的行爲劃定了規則範圍,也讓小豆豆知道了自己只要把糞便放回原位,這件事情就是有意義的。

這種有規則意識的教育,在巴學園裏隨處可見。在這所學校裏,孩子是自由的,是不被貼標籤的,但是這些自由不是無視規則的自由。恰恰相反,這些自由是建立在規則之上的自由,比如,孩子們可以從任意一門課開始學習,這是自由的,但原則是從自己最感興趣的一門課開始。下午孩子們可以去散步接觸大自然,這是孩子想玩的自由,但原則是早上要完成所有上課任務。

你看,在巴學園裏,規則被融入自由之中,就讓自由不再是滿足人性本能慾望的工具;規則也不會成爲冷冰冰、硬邦邦的讓孩子無法接受的束縛。

可能你會說,在現實生活中想要像校長那樣對待孩子,太難了吧?這種想法很正常,畢竟想要做到處事不驚,情緒平和,很不容易。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也是引起教育焦慮的另一個問題。

爲什麼我們會覺得難呢?

說到底是對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因爲不相信孩子,所以該讓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能代替做的都給做了;因爲不信任孩子,父母看到孩子在牆上亂畫、出門就瘋跑時,第一反應就會嚴厲禁止;因爲不信任,只要孩子做出不同尋常的行爲,就立刻警覺,擔心發生糟糕的事情。

校長如此淡定,看到一個孩子做的很多事情,都覺得是正常的事情,沒有任何不快,甚至連奇怪的感覺都沒有。

這是什麼樣的力量呢?這就是信任的力量。這是一份大愛,是對孩子充分地信任。小林校長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大家都是一樣的,無論做什麼事情,大家都是一樣的。”

校長相信每一個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都有要做的道理,但是,他會給孩子指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讓一件看起來糟糕的事情,最終變得美好。

如果說小豆豆是衆多“問題小孩”的縮影,讓父母和老師頭疼不已,那麼如何教育引導這類孩子,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對於教育的細節,在巴學園裏,校長做到了極致。這已經不僅僅是教育理念問題了,而是一種教育智慧了。

在日本,午餐都是自己帶便當,那在巴學園裏,午餐是什麼樣的呢?校長把孩子們的便當稱爲“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所有海里出產的食物都稱之爲“海的味道”;所有陸地上生長的食物都稱之爲“山的味道”。

每天在午飯的時候,校長都會親自看每個孩子的便當,是不是都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如果誰的便當裏缺了一樣味道,校長就會讓校長夫人給孩子便當裏,補充這個味道的食物。每一次都會帶着孩子們分辨是什麼味道,都會引發孩子對這個食物的關注和興趣。而且在巴學園裏,從來都不會有孩子說討厭喫什麼,或者說誰的便當更高級,誰的太寒酸。

因爲大家都一樣,只要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就是好便當,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再放在食物的貴賤上,而是在哪一種味道上。

不得不說,校長不僅有教育理念,更有教育智慧,他會注意到喫飯這個細節上,孩子們的感受和反應。

在細節上用心教育,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師的必修課。

小豆豆的很多行爲,在別人眼裏都不是“好孩子”的行爲,但是校長每次見到小豆豆都會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小豆豆也會開心地說:“是啊,我是一個好孩子!”

的確,小豆豆在來到巴學園以後,每次聽到校長這樣對自己說,都會覺得自己的確是一個好孩子。

小豆豆的性格鮮明,她會因爲同學欺負身體有缺陷的同學,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在小動物受傷後,她也會不顧一切地照顧它們。但是小豆豆也有很多缺點,不過這些缺點,這個年齡的大部分孩子都會有。

小豆豆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會爲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計後果地做出一些讓大人大喫一驚的事情。

她會在自己值日的時候,掀開電車教室的地板蓋子,把垃圾扔進去,結果地板蓋不上了,同學們亂作一團;她聽到別人說牛肉風乾是掛在鉤子上,就把自己吊在單槓上一動不動,結果在老師問她正在做什麼的時候,“啪”的一聲摔了下來;她還會看到路上鋪了一張報紙,然後就興奮地踩上去,結果“撲通”一下不小心掉進了廁所裏,原來那是廁所掏糞口。清掃的人正在打掃,爲了遮蓋臭味才鋪了張報紙。

這種糟糕的事情,在小豆豆身上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不是說小豆豆上了巴學園就沒有再犯錯,而是校長不認爲小豆豆的行爲是犯錯。

即使是小豆豆掉進糞坑這樣的事情發生,校長也不會叫家長來學校,他會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他對所有的孩子都一樣,會耐心聽完孩子的解釋,哪怕孩子是在找藉口,校長也會認真地聽下去。

如果孩子確實做錯了事情,也認識到自己做錯了,校長會說一句:“請爲這件事情道歉吧。”

小豆豆每天上演的各種“大戲”,讓大家都很擔心她,也會有很多抱怨,這些擔心和抱怨通過家長或者老師,傳到了校長的耳朵裏。但是,校長每次見到小豆豆,只要有機會就會對小豆豆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你真是一個好孩子”簡單的八個字,因爲加入了“真是”這個詞,讓這句普通的讚美,變成了影響小豆豆一生的語言。

如果一個孩子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誰也無法預知下一秒他會做出什麼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時,也許我們很難簡單地評判他做的事情的對錯,但至少你應該告訴他,他是一個好孩子。

這句話,是給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積極向上的種子,這顆種子或許不會立刻生根發芽,但是不斷地澆灌,會成爲孩子的一種記憶,終會在某一個時刻像小草一樣拱出土地,向陽而生。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裏寫到:“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這句話恰恰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同時就像小豆豆的迴應一樣,孩子對自己有了一個評價引導,她覺得她是一個好孩子。

如果說孩子是落入凡塵的精靈,那每個精靈都是嚮往美好的。只是他們每一次的犯錯都被貼上標籤,每一次的犯錯,我們沒有幫助孩子成長而是讓他們備受打擊,最終孩子成了“問題孩子”,只能用自己的行爲方式捍衛他最後的自尊和價值,而父母也越來越焦慮、痛苦,彷彿已經看到未來孩子的失敗啦。

這是一個緩慢的循環過程,很多父母擔心過分的誇讚會導致孩子的驕傲自大。在校長身上,我們看到了誇讚的技巧,雖然他的這句“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也是一句模糊定義的讚美,不夠具體清晰,但是他是找機會說的,不是說見面就誇這句話,並且因爲加入“真是”,讓小豆豆感受到了對自己的肯定和接納。

這句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小豆豆的行爲,會讓她下次做事的時候,首先想到自己是一個好孩子,那麼再去判斷這個事情是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因此,小豆豆從一個別人眼中的“熊孩子”慢慢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並且喜歡的好孩子。

校長的這句話也奠定了小豆豆(也就是作者)一生的生命底色,她在成年後,每每想起這句話,感受到的都是滿滿的感動和自信的力量。

3.爲什麼我們讀了那麼多育兒書都沒用(不讀)

《窗邊的小豆豆》一共有61個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小豆豆的成長有目共睹,她學會了自信和自律,也學會了對待生命並且負責。如果說,這本書告訴我們有這樣一所學校,可以接納孩子的一切,那麼,大人在看這本書時候,更多的是帶來教育的思考。

再回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我們聽了很多教育大咖的講座,看了很多育兒書,也認真學習理論去實踐,但是一碰到孩子的實際問題,還是無所適從,即使按書中所講去做,但是孩子也不按套路出牌,總是讓家長措手不及,於是就有了“別人家的孩子。”

爲什麼?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三個問題造成的。

首先,是隻知道照本宣科,卻不懂得針對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教育理論是一個概括性的東西,它可以給到你思考教育的方向,但是無法給到你包治百病的辦法。尤其是不同的孩子,需要適合孩子的不同方法,也需要在教育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法,最終達到和孩子融合的狀態。

其次,不會對症下藥,使教育失去作用。對於小豆豆這樣的孩子,心思敏捷,思維跳躍,時不時就會出狀況。校長採取的是肯定和接納,無時無刻不在給孩子傳遞信念。而校長對待身體有缺陷的孩子時,會專門爲這個孩子設置運動比賽項目,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別人雖然有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可以做到和別人一樣的事情。

最後,“心口不一”的教育是無效的。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很認真在教育孩子,卻沒有任何效果。這是因爲他們忽略了教育的細節:比如誇讚孩子一句“你真是個好孩子”,是要像校長那樣發自內心地接納孩子,才能脫口而出,而不是內心已經煩躁不已,口中卻努力說出誇讚的話。

孩子對於父母的感知,就像雷達一樣靈敏。你是不是真的認爲他是個好孩子,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所以說,接納孩子最難的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優秀”。只有接納了這些,才能發自內心地開啓你的教育成長之路。

面對孩子做出的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父母之所以焦慮,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面對,另一方面就是不信任孩子。

克服教育焦慮,首先要建立對孩子的信任,成爲自己內心的一種信念。有了這種信念,你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才能快速找到解決辦法,知道怎麼了解和應對,自然焦慮就沒了。

但是,建立對孩子的信任感,並不是簡單說一句“我相信孩子”就可以建立起來的。

這種信任感源於父母內心的成長,一方面要學會換個角度,從積極方面看孩子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需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爲孩子保駕護航。

面對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可以全程放手不參與,但是要告訴孩子注意事項,要知道自己應該在哪些環節做到安全把控,以及出現狀況後該如何應對。

可以說,教育孩子的路,也是父母完成自我成長的路。在這條路上,父母能否做到信任孩子、爲孩子保駕護航,比什麼都重要。而這份信任不是縱容,也不是沒有規則的自由,它需要家長有改變自我態度的勇氣,需要家長完成自我的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