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陽關》與麻守仕

他把他的青春,奉獻給了這片土地,這片土地回饋了他更豐厚的禮物。

他就是作家麻守仕。

一本書,或許,就是一個人的某段歲月,某段生命印痕。

比如,手邊的散文集《情繫陽關》。素雅的裝幀,頗有地域色彩。拿在手裏,沉甸甸的。

皚皚白雪中矗立的古陽關峯燧,輕盈、靈動的飛天,古樸、珍貴的敦煌壁畫。似乎,都在訴說着一個敦煌作家的故事。

輕輕翻開,淡淡地墨香,立時就飄了過來。

下午,在圖書館書吧,有一場讀書分享會。今天主角是當地作家麻守仕老師。

即便,他是主角。然而,他穿着樸素,沒有架子,待人親切。性格耿直,特別實在的一個人。

麻老師不是當地土著,大學畢業之後,纔來到了敦煌。先是教書,後來就調到了陽關自然保護區。

在敦煌,快三十年了。除了口音,變化不大,其實,已經算是敦煌人了。

他所寫文章,主要是散文。寫敦煌的山山水水,寫敦煌的自然地貌,寫敦煌的名勝古蹟,寫敦煌的一草一木,寫敦煌的各種鳥類。

其筆下的文字,無不飽含深情,如同一個慈祥的父親,用溫暖的目光,撫摸這片熱土。

而且,麻老師開創了一種獨特的門類,生態散文。在這樣一個極其狹窄的領域,辛勤耕耘,終出成果。


他是數學老師中的“佼佼者”,把閒暇時間都奉獻給了圖書館。真正的飽讀詩書,博學多才。

他說,幾十年間,他幾乎沒有放下過書本。一旦拿起書籍,他就會忘了現實中所有的煩惱與不堪。

多年來,筆耕不輟,歲月也回饋了他豐厚的禮物。

他接連出版了三本書,除了我前面介紹過的那本,還有《走在敦煌邊上》、《教壇漫筆之李下雜談》

在下午的分享會中,麻老師懇切地談了他的半生經歷,他的寫作經驗。

他說,寫作沒有捷徑,還得多看多寫,沒有輸入,就不會有輸出。

同時也提到堅持很重要,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否則,就不要搞寫作。

豆芽菜,幾天可能就生長出來了。

大白菜,得好幾個月。

而,一棵大樹呢,得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作家,就如同那棵大樹,無法速成。知識積累,人生閱歷,見識,都相當重要。

缺了任何一樣,你所寫的作品就淺薄,不厚重。


同樣的作品,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味道來。

在各位文友的解讀與評價中,一篇文章,從標題到架構到邏輯到字詞句段,就會看得清清楚楚。哪裏有優勢,哪裏有短板。哪裏可以借鑑,哪裏不可以。

掰開揉碎,來過一遍。你就知道,文章爲啥好?好在什麼地方?自己以後寫文,心裏也會有一杆秤。

這樣的方式,比一個人“獨學無友”,一個人死磕,進步更快。

或許,衆人智慧,匯聚成了一盞燈。

一些人,心靈的暗夜,被照亮了。比如,我。

也可能,有些人,本身就是燈。

比如,麻守仕。

道理的盡頭,是大道至簡。寫作的真諦,是現在就寫。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