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品《登高》賞析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這首詩,爲什麼被推崇,首先得看此詩的創作背景。

  《登高》這首名作,是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杜甫時在夔州時創作。這時候,杜甫已五十六歲,安史之亂雖已結束,但社會動盪,軍閥四起,此時,詩人已處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之下。軍閥們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但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路途中待了好幾個月後纔到夔州。到得夔州,得到了當地都督的照顧,在此住了三個年頭。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且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望中所見,已是百感交集。看到這蕭瑟的秋天,想起自己的身世,悲嘆自己的境遇,加上自己老病孤愁的現狀,觸動並激起了杜甫心中的全部感觸。於是,便有了這首被譽爲“七律之冠”的《登高》之作。

  《登高》賞析:

  《登高》是《九日五首》之中的一首,只因這首寫得格外出色,故爲編詩者獨立出來。此詩作通過重陽日登高所見的秋天、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自身感觸,從而引發讀者共鳴。從慷慨激越的場景中體會動人心絃的情感。

      《登高》,意即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古在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沿襲至今,許多地方,仍存有此習俗。

  此詩前半段(四句)寫景,後半段(四句)抒情,在寫法上是以景抒情,以景寄託,以景融事之法,其法甚妙。對仗工整,起承轉合洽到好處。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由於登高,能看到很遠的天邊,風颳得很猛、很大。從風颳來的地方,猿猴悽慘的叫聲特別哀怨。風吹浪打,江上小島礁石、沙礫已特別清澈而白淨,飛鳥想在小島礁上停流,風太急,小鳥只能在空中盤旋而不能停下。選取猿、鳥兩種動物從遠與近的對比中描繪,把天邊、島礁與大風相聯,着重刻畫具體的景物,把形態、聲音刻畫得維妙維肖。

      首聯詩人用夔州的特定環境“風急”帶動全聯,把動靜之物巧妙的相連在一起。夔州向以猿猴多而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而聞名。詩人站在高處,在風的吹送下,聽到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的聲音。跟着詩人又移動視線,由遠處轉向近處,從高處轉向低處,於是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羣點綴此景,構成了一幅精美的畫圖。秋日天高雲淡,天清氣爽,此處風高雲飛,風高浪急。詩人在首句中,用風把天、渚、沙的靜物,帶動猿嘯與鳥之盤旋飛舞的動態,真可謂天造地設,自然巧合。首朕上下兩句相對,且有句中自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節奏明快而緊湊。故而詩人之首聯,就能成爲千古流傳之佳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天萬里霜天,無邊無盡之樹林,大風吹得滿山的樹葉簫蕭而下,天邊而來的長江,不因時間與季候之變化,就那樣永不停息地滾滾向東而去。此聯緊承上聯,用落葉與江水,再次着重渲染整個秋天的氣氛,既是首聯之補充,又是頷聯之深化。用寫意傳神會意於讀者,精妙之極。

      頷聯通過詩人高度的藝術提煉,遣詞用字,字字精煉,精雕細琢,無一字虛設,無斧鑿之痕。盡在物中,超然物外,盡達奇妙脫俗的境界。頷聯通過樹葉紛紛落下隨江水不停漂流的集體描寫,從季候上着重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萬千思緒寄於秋天的景象之中。讀者在讀此詩的同時,能夠深深地被作者感染,也能體會到作者所抒發的那種無邊無盡的情懷。此聯之中“無邊”“不盡”,通過“蕭蕭”“滾滾”的深化表現,從而更加形象化,生動化。這種樹木落葉的窸窣之聲,長江江流的洶湧之狀,能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思,也能讓人聯想到詩人無形之中傳達出的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無窮感慨。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在這悲悽的秋天,萬里江天依舊,詩人寄人籬下,已在此處作客三年之久,人生百年,不想作者卻是多病之體,難以實現人生抱負,今日重九深秋,亦只能一個人孤獨地登臨高臺。頸聯從景轉到人,舒發自身的情感。時空隨轉,縱橫隨心,自然之至。從異鄉飄泊作客到身體多病,自有無盡的心思,而這一切無人訴說,只有傾訴到秋景之中,詩章之中。

     前兩聯寫秋景未言秋。至到頸聯,“秋”字獨出,有點睛之用。“常作客”與“獨登臺”的描述,經常做客卻要獨自登臺,兩相對比,淒涼之狀令人自生愛憐。飄泊異鄉,生活無定,詩人今在高處遠眺,從而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萬里”是遠隔故鄉之狀,“百年”乃人生將殘之態,有限的人生,身處異鄉而已至暮年。於是“悲秋”兩字在此有特別沉痛的感覺。淪落他鄉,身老病多的處境讓秋天的景物十分悲悽,一眼目睹,全是蒼涼恢廓的秋景,故而更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作客易生悲愁,多生病又獨愛登臺的景況,用大氣的悲情概括進了雄闊高渾,遼遠無窮的景色之中,讓讀者深深感受到作者那沉痛且沉重地感情脈搏跳動。

  此聯中的“萬里”“百年”,和頷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互爲作用的效果。詩人的羈旅之愁生髮出來的孤獨之感,就象那秋風掃落葉與江流推江水一樣,是怎麼也排解不盡,驅逐不絕的。情與景的轉換間是那樣水乳交融、洽到好處。詩寫到此處,已超出異地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旅居孤獨的內容,又融入悲秋苦病的情緒,加進離鄉萬里、人已暮年的感嘆揉捏在一起,詩意就更見深沉而厚重。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如此艱難的日子苦累,從而對自己心生恨意,萬事未競,鬢已霜、發已白。如此窮困潦倒的生活,加上自己多病的身體,對獨愛的杯中之物已不得已而戒掉。今日重陽登高,本應喝酒,自己剛戒了酒,也只有無奈的不去碰它。尾聯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不我待、世道艱難,而這一切纔是詩人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正因杜甫是一位愛國的大詩人,於是對景物與自身的悲催境況的描述,自然上升到憂國傷世的現實中來,那悲傷的情緒隱藏着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尾聯對結,承接頸聯。詩人此生備嘗艱難潦倒之苦,處於國難家愁之中,今日白髮增多,貧病交加,無得已斷酒,其悲愁之緒,傷心之事,此時此刻,已更加難以排解。重陽佳節,登高望遠,本是興味盎然,今日登高,卻平白無故地添愁惹恨,生出悲涼心態。作者本應高興,但實生悲,其矛盾的心情是與自身和國家的境況緊密相連的,是作者心中的情結同景的詮釋與附屬。人與人,人與景,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情景交融,這便是自然生態。

  《登高》一詩,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成就。詩人在作品中表達了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有讓人深臨其境體會的感覺。整首詩既包含了對個人窮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嘆,又有對自己壯志難酬的哀怨,同時還有對祖國多災多難的憂愁和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切之情。從思想上、情感上、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想杜甫年輕“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遠大抱負,今日無以實現的哀怨,其情感與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其精神永遠值得後人銘記與紀念,其藝術成就值得後人永遠學習。

賞析於2023年2月19日Z8314列車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