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時代的洞察力-《許倬雲十日談》讀後感


《許倬雲十日談》閱讀時間:20230121~20230217,用時將近一個月。

這本書名是根據中世紀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以大瘟疫爲背景創作的作品《十日談》,取名爲《許倬雲十字談》,裏面收錄的是一個系列的十次談話。

許倬雲先生出生在中國,工作在美國。

平時讀歷史很少,閱讀這本書最大收穫是來自先生對讀者們歷史的普及,同時感受到先生對學習的熱愛與安已安民的倡導。先生在書中說:大家都知道,我今年90歲(1930年出生,書是2020出版),我對今天世界的轉變看得頭昏眼花,但是還要保持自己清醒,變化之中可能是機會,變化之中也可能是危機。先生90歲高齡,對科技發展,對人工智能,互聯網,甚至包括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應用都非常關注......是我們的榜樣,無形中讓我們豎立活到老學到老的恆心。

從書中瞭解到黑死病,瞭解到瘟疫比戰爭死忙人數更多,瘟疫的傳播常是一個村一個村的消亡。建安七子,是曹操時代有名的文學家,當時就有五人死於傳染病。先生小時隨家人躲避戰爭,逃難到一個村裏,他親眼看到這個村裏最後死於瘟疫的老人。

這幾年我們也感受到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學生停課,工廠停工,商店關門,保持靜默,阻止疫情傳播。

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給日本投去原子彈,城市一遍狼藉,人羣死亡人數之多,幾天之後天上下起黑雨,難民熱氣難忍喝下黑雨......

讀書人讀書不是爲學位、不是爲地位;讀書是爲生命,讀書是爲自己“求心之所安”。這句話說到我的心坎,最喜歡與享受的狀態就是全身心投入於書中的滋味。一直以來兩點一線,家裏、公司,再不然就是接送女兒讀書來回路上。書領悟不同人生,看不同世界,消除原有限制,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自由。

書中還有觸動我的點,是談到矛盾與差異,先生對差異一詞的權宜與事例,讓我換了一種視角看問題,兩者存在差異,從中找到雙方都可以達到的相同點,這種角度上的轉變無形中看待事物就更容易朝積極的方向上思考,從差異中提升自己。

我們要守住自己的本來,學世界各地最好的地方。小心謹慎地保持繼續成長的動力。一切都要在適當的分寸上把持住。

書中還談到人工智能與豐富有情感的人的智慧還是不同;烏托邦與桃花源的理想國,大同世界,實際都有偏差,用工的輕重,人員的多少等......

書中談到的知識很多都進行了擴充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