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就是活潑潑的

伶伶俐俐的來,癡癡呆呆的走。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許多孩子身上真實發生的變化。這不是我獨創的,是若干年前《中國青年報》上一位家長媽媽的錐心總結。

換句話說,把“活”的孩子給教“死”了。

恰好,啃讀李鎮西老師的《重讀陶行知》時,李老師在解析陶行知先生的“民族教育”“活的教育”的主張時也在重申“教育應該給人以自由和快樂”“應該把小孩當作活的”。我相信會有更多的老師讀到這樣的書,接受這樣的主張,踐行這樣的觀點,羣策羣力,讓整個社會的教育氛圍走向這樣的良性循環。

1.葆有活潑潑本性

“把學生,一個個活潑潑的學生當成是裝知識的容器,強行灌輸,絲毫不考慮他們的精神世界”。

這是李鎮西老師在讀完陶行知《活的教育》演講之後,得到最痛心的結論。

好的教育、活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們葆有自己是活潑潑的特性,能夠像魚一樣的靈動,鳥兒一般的活潑,花兒那般的綻放。這纔是尊重人性基礎上所進行的教育。

可是眼瞅着自己的孩子,身邊的孩子,面孔上少年老成的、疲憊不堪的神情,心總是鈍疼鈍疼的,孩子從早忙到晚,老師們也陪着孩子連軸轉,大家一起內卷,捲到幾乎不能呼吸……

上學、上班,不再是享受,是不得不的忍受,甚至是生生地受着!悲夫!

所以讀到這樣的文字,這樣的呼喚,我就點“守得雲開見月明”念想,讓這樣的教育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2.舒展人的本性

爲什麼要搞教育?爲什麼要接受教育?答案衆說紛紜,均言之有理。

在李鎮西老師看來,教育的目的應該兼具社會和個人功能,二者和諧統一纔是最科學合理的。

從大的方面來說,要讓受教育者服從並適合社會需要;從個人角度來看,應該是人之爲人的本性得到最充分最完善的發展,應該根據人的本性需要來確定。

李鎮西老師舉例說自己去丹麥考察時,曾聽過一節公開課,老師自始至終只是在教室裏巡視,偶爾對個別學生耳語指導,哪裏像我們,不是從頭講到尾,就是各種花樣模式“秀”,師累、生累,聽課老師也覺着累。最震撼人心是這位老師的見解:①老師不能僅僅教知識,而是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去引導每一個學生,教會他們如何獲取知識。②考試跟學生關係不大,主要和老師有關——同樣的試卷,有孩子100分,有孩子20分,孩子得了20分,說明老師的指導有問題,而非孩子學習能力不足。

這句話太具有顛覆性了,我看到這裏立馬走進女兒的書桌前跟孩子分享,某種程度上是想寬慰她,沒想到孩子已經被馴化了:“分數低不就是因爲自己沒有認真聽課,知識消化能力還不足嗎?”言畢,低頭,繼續跟試題奮戰……心疼她刷題太多,想問問她要不要覆盤一下?不耐煩的語氣丟過來:哪有時間?題還沒做完呢……

面對這種現狀,讀了這樣的觀點,我該怎麼辦?如何讓講書中的理論與孩子的具體現狀有效融合,達到最完美的境地?

我依然在尋尋覓覓……

孩子本來就是活潑潑的孩子,且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重複,各有特色。

大班額的教育生態環境,壓的人透不過氣來的升學指標,僧多粥少的高一級學段學位的現狀……裹挾於其中的老師、家長和學生,又有誰能超然物外?能淡定免俗?

這廂,你舒展了個性,那邊,考試成績、升學率捉襟見肘了,怎麼辦?

到底該怎樣平衡?

道理老師們都懂,關鍵是能否做得到。恐怕是說得到卻做不到吧,根源在哪裏?

3.Keep  Learning可能是鮎魚

“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只有這樣從根源上去做,美好願景纔有落實的潛力和空間。

這是李鎮西老師在把脈問診之後給出解決問題的一劑良藥。

這就把矛頭直接指向爲人師者——要希望教育成爲活的,做教師的就要多看書,多看一些活的書, Keep learning。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很多他們需要的營養,進而培養出活潑潑、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遍觀身邊,有不少不讀書、不願學習,早早躺平的老師,李鎮西老師毫不客氣地說:那些不想、不願讀書的老師,藉口沒時間讀書的老師,究其原因,是他們還沒有把讀書當成內外需求,還沒有養成習慣。

搞活的教育,讓孩子成爲活潑潑的人,很大程度上說,需要從教師主動成爲活的教師開始。

每天啃讀經典,和大師對話,讓源頭活水洗滌身心魂靈,追隨教育先驅和優秀者的步伐,追隨光,一路奔向的明亮前方。

讓keep learning變成鮎魚,攪動一潭死水,先讓自己動起來,學起來,活起來,纔有更多的希望讓孩子們變回活潑的本來模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