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遊天下(657)杜甫草堂博物館


    杜甫的作品大多含有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悲壯色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繪了詩聖在成都所建的草房被大風颳掉屋頂後的慘狀:“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走進“杜甫草堂博物館”,您便可回溯詩人寓居蜀地時的那段歲月。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爲躲避“安史之亂”攜妻帶子輾轉來到成都,投奔在此爲官的好友嚴武。起初,杜甫一家暫住寺廟,後在浣花溪畔營造了3間茅草房,得以過上相對安定的生活。765年,嚴武病逝,失去靠山的杜甫不得不再次舉家遷徙,而其房舍很快便損毀殆盡。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後歷經多次劫難與重建,特別是解放後,政府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並於1985年命名爲“杜甫草堂博物館”。

      博物館內的景點衆多,都值得仔細盤味,而裏面的3處景觀不容錯過。一是“少陵碑亭”,其爲用茅草覆頂的小亭子,亭內矗立着一塊青石碑,上有清康熙帝十七子果親王允禮所書的“少陵草堂”四個大字。題字源於杜甫自稱是“少陵野老”,因其在長安時居住在漢宣帝的“杜陵”及皇后的“少陵”附近。足見杜甫始終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雄心壯志,可惜他生不逢時命運多舛,一生未堪大任,最高也只做到七品芝麻官。

    “工部祠”是博物館中的一處重要建築,保有明萬曆年間雕鑿的杜甫半身像,尤爲珍貴,而祠名來自他的一個官職。嚴武十分賞識杜少陵的才情,向朝廷力薦其爲“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爲顯對詩聖的仰慕之情,又稱其爲“杜工部”。杜甫明知這是個閒職,可他仍非常上心,全力以赴愛崗敬業,怎奈其不適應你爭我斗的內卷之風,不久便辭職回家,在貴如油的春雨中尋找慰藉。

    博物館裏的“花徑”模擬了杜甫當時閒適的生活狀態。其在《客至》中寫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現在的花徑爲一條紅牆夾道的甬路,兩側古木參天,花枝招展,引得無數遊客倚牆留影。可詩和遠方並不能充飢,失去收入來源的杜工部陷入窘境,只好丟下顏面向朋友求救,他曾哀告道:“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 爲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然而詩聖的偉大之處在於,自己極度困苦,卻時時悲憫天下,就是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時,還發出感天動地的悲鳴:“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也許,杜甫仕途不暢正是與他的慈悲心腸休慼相關,看不慣“朱門酒肉臭”的他,焉能沉醉於山珍海味,豈能踩着凍死骨向上攀爬?

      杜甫草堂博物館中的“一陵、一祠、一徑”串聯起了詩人在成都的荏苒時光,也折射出其一生的足跡。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杜甫的惻隱之心註定了他不會飛黃騰達,註定了他的時運不濟貧困潦倒,也註定了他將全部心血傾注到史詩的創作之中,爲後世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精美名篇。而如今的草堂更多地呈現出“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旖旎景色,令人心曠神怡,叫人流連忘返。

      2023.1.2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