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巴粥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晴

昨天在親戚家的別墅去喫飯,他們還專門用“柴火竈”做的米飯。他們家的院子裏一棟別墅,還有一個專門的柴火竈廚房,在這個竈上蒸了一大鍋社飯。社飯主要是由社蒿菜,臘肉,野蔥,糯米等等攪拌在一起而煮成的米飯。

社蒿菜是一種綠色的草本植物,在恩施,田野小徑,屋前屋後到處都是。味道苦,可入藥。若不小心刀傷或撞傷,摘一點放在嘴裏咀嚼,然後敷在傷口上,馬上就能止血,而且傷口也不會發炎,更不會化膿。我們恩施人最喜歡喫社蒿菜做的社飯。

柴火竈裏燒出的社飯真的好喫。說起柴火飯,大家都不會生疏,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喫着柴火飯長大的。記得兒時,糧食有點緊張,喫飯問題雖有改善,喫得飽,但是白米飯不是天天有喫,一日三餐喫的是紅苕、洋芋、南瓜。隔三差五的才喫上那麼一回白米飯。每次奶奶做白米飯時我都垂涎欲滴,因爲那時老想喫白米飯了,紅苕、南瓜這些都喫得見了都想吐。

奶奶從米罈子裏舀了幾大碗米倒入盆裏,揀去沒有碾壓出米的穀子,再舀水洗米,洗米時用雙手反覆掏盆裏的米搓,然後把水濾幹,接着再洗一遍,這樣洗上兩次就可以了,洗完米後,就把盆裏的米倒入鍋裏,再把鍋裏的米抺平,然後用手量水份,水沒過兩指就可以了,少了就加點,多了就用瓢瓜舀點出來。

水一定要適當,水多了,煮的飯不硬,稀鬆,鍋巴就燒烤不好。水少了,飯有可能煮不熟,就成了夾生飯,所以煮飯時,放適當的水份是關鍵,一定要放入均勻的水份,才能煮到一鍋香噴噴的鍋巴。

還有一種有米湯的做法,不需要用手去量水份,直接把水倒進鍋裏,多出的水份也沒關係,用大火燒開後,就用水瓢把米和水一起舀起來倒在簸箕裏濾幹水,然後把半生熟的飯再倒進鍋裏,用細火慢慢燒,慢慢烤,直到聞到一股鍋巴香,飯熟透了,鍋巴烤起來了,再用細火等上十來分鐘,讓它吸乾氣水再開蓋喫飯。

等奶奶揭開鍋蓋時,只見一鍋氣衝上廚房頂,很快熱氣就散開了,接着就看見鍋的四周結着一層薄薄的膜,這層膜叫鍋巴貼。然後把飯盛到盆裏,再把米湯倒入鍋裏,小燒一把火,然後再用鍋鏟把鍋巴剷起來壓碎攪拌幾下,一鍋香噴噴的鍋巴粥就生成了,又香又脆,又有營養,米飯的汁都在這米湯鍋巴粥裏了,真真是農家一頓可口的美餐。

今天陪着一位遠方的客人一起喫飯,點了一個吊鍋飯,這就像是柴火竈裏燒出的飯,將大米泡水後再水煮至八成熟,瀝水後再用蒸籠蒸,煮好後裝進吊鍋就可以了。

這樣蒸出來的米飯粒粒分明,做出來的吊鍋飯更好看。配料有火腿、香腸、土豆、豌豆、玉米粒、蠶豆瓣等等。吊鍋裏要先抹點油,這樣加熱時容易起鍋巴,而且不容易粘鍋。

這位客人盛飯時看到吊鍋裏黃色的鍋巴,顯得非常興奮,他講起小時候媽媽做的鍋巴粥,他說想來一碗香噴噴的農家土竈燒起的鍋巴粥,於是,馬上行動起來,就將鍋裏的鍋巴盛到自己碗裏,倒成小塊,再加點開水,一碗鍋巴粥就成了。他細細品味着這粥的味道,並講起小時候的故事。

那時他家是“半邊戶”,父親是拿工資的,母親是種田的,靠着父親的死工資養活他們六個兄弟姊妹,家裏總是斷糧缺油,紅薯蠶豆馬鈴薯蘿蔔白菜,都端上桌當飯喫,而鍋巴粥是逢年過節才能喫上的。這鍋巴粥裏有他的童年和母親的味道。

如今我們的餐桌上有各種各樣的山珍海味,可惜卻喫不到小時候的味道了。連米飯都沒有小時候的香甜了。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我們似乎更懷念那些艱苦歲月的樸素生活,那時候一粥一飯都是讓人回味無窮的。

那些被時光沖淡了的歲月,如今會在一碗粥中凝結成濃郁的情感,那些曾經的美好,也會釀成暖心的粥,讓自己慢慢品嚐。走過紅塵歲月,生活不過是一碗人間煙火最美;看盡人世繁華,不過是一碗粥的情感最真。

生活就是粗茶淡飯,無需大魚大肉,合了自己口味,吃出自己喜歡的味道就好,淡然自得,無需太過講究。生活就是這一粥一飯的滋味,相伴歲月流年,溫暖如這粥一般,淡淡的香味,熨帖了日常,濃厚了生活,讓人生醇香而綿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