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讀《孟子》2:再談仁義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觀察着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說:“賢人也以此爲樂嗎?”

孟子回答說:“賢人才會以此爲樂,不賢的人就算擁有這些東西,也不會收穫快樂。《詩經》中曾經說過:‘開始規劃準備建造靈臺,要認真建設,巧妙地去安排。天下的百姓都來幫忙,那麼幾天就建完了。建造靈臺這件事本就不需要着急,百姓會像兒子孝順父母那樣自動自發地過來幫忙。國王在靈園中游玩,母鹿潛伏在深草叢中。母鹿體形肥大,毛色光亮,白鳥的羽毛潔白乾淨。國王瀏覽靈沼時,滿池塘的魚兒都歡騰跳躍。’雖然周文王經常動用百姓的勞力來搭建高臺深池,但是老百姓自身是非常高興的,並將那個臺叫做‘靈臺’,將那個池叫做‘靈池’,將裏面圈養的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作爲樂趣。古代時候,君王常與民同樂,所以能夠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纔會滅亡啊?我願意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和你一起同歸於盡,即便你擁有高城深池、珍禽異獸,豈能獨享快樂?”

孟子表達的思想即是仁義的君王會民同樂,這樣才能享受真正的快樂。殘暴的君王窮奢極欲,不管百姓死活,結果自己也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

我想,仁義不僅適用於君與民之間,還適用於日常生活交往。父母和子女、老闆和員工、教師與學生等等,如果心懷仁義,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矛盾和衝突,都是不斷累積的結果。一次可接納,二次可忍受,多次就會爆發。與其等到爆發時傷及自己和周圍的人,何不從根上解決?以仁義之心待人,心是熱的,行動是暖的,世界才能和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