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野外(續三,簡牘727)

在大家眼裏,出國旅遊就是走向了世界,這個世界最多屬於精神世界。在一部分中國人的心目中,能長期在國外城市打工,就意味着自己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生活,這個生活大半應屬於精神領域裏的生活。而在我看來,自覺地走向野外,與植物和諧共處的人,真正生活在植物世界裏頭的人,纔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因爲植物無邊界,植物只需要適宜自己生長的泥土和適合的氣候。我這個觀點也許倒能代表一批人,一大羣子人,這些人已經在植物世界裏獲得了收益。

人是羣體性動物,尤其是在倡導緊密團結、合作共贏的今天,會要求多具備集體主義觀念,少呈現個性,儘可能加入某個組織,在某個單位裏工作,集中在某個社區過羣居生活。組織、單位和社區是人類工作與生活重要單元。這與喜歡叢生,想盡可能佔領地盤的松、杉、毛竹、綠草等植物有無對應關係,我無法知道,但即使兩者之間不能成爲對應關係,起碼也是一種關係,野外把他或她與它們緊緊地聯繫到一起。

不管他或她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只要他或她在野內——社區和單位集體生存與發展,那就是公衆的行爲,只有一個人獨自跑到野外,生活在植物世界中,纔會出現像野生植物那樣共有的心靈寄託。“公”與“共”一字相差,人的世界觀與心態會完全不一。如果要論區別,我想這就是一種區別吧。只是被稱爲特別智慧的人會把這種植物共有的心靈寄託,說成是一種“出於本能”的行爲。(未完待續)

陳水河整理於2023年2月21日早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